博物馆一楼展区的藏医治病蜡像。
甘孜日报讯 火山石板路,手工黄泥墙;彩绘玛尼石,风马祈愿树。格培仓、白夏仓、阿布降措仓……一间间冠以“仓(家)”名的独栋藏式院落,在近千米长的仁康古街上分列两旁、一字排开,直至延伸到半山腰的长青春科尔寺脚下,彰显了理塘县国家4A级景区“勒通古镇·千户藏寨”的古朴而又厚重的底蕴。
4月20日,位于该景区的康巴人博物馆正式开业运营,在2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里,康巴牧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场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真实再现和还原,这也是全球首个以藏文化为主题建成的蜡像馆。
“原来古代藏医学就能动外科手术,功能各异、大小不等的手术刀竟能这么齐整。还真是了不起啊!”在一藏医救治农牧民群众的蜡像场景前,日本游客小林杏子看得入神,不时用英语向一旁来自理塘县旅投公司的汉藏英三语向导格勒他新发问。
“做得很逼真!康巴地区藏族特有的面孔,皮肤的纹理、色泽和质感,甚至是饱含血色的‘高原红’……全都清晰可见、鲜活可触。”来自成都的职业摄像师张伟利用“五一”假期访遍了“世界高城”的热门景点。对于一贯注重细节的他来说,“康巴人博物馆值得一去!且不说人物造型、五官、体格是严格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设计,小到头发丝编织的发辫都是真人的。”
康巴人博物馆,打造之初便以浸润康巴人文历史四百余年之久的藏式老宅子为“筋骨”;以蜡像馆前身“理塘民俗展览馆”为“血肉”;以建设团队数十人历时一月,数度上山下乡,踏遍理塘村村寨寨搜罗到的民俗旧物为“精气”;以凝结着理塘康巴人智慧的“生活史”、藏族先民大浪淘沙后世代承袭的“生产经”为“魂魄”……
这栋距离久负盛名的仁康古屋数米之隔的藏式建筑,为两层平顶土楼,总共不足十个房间。除二层划分经堂、厨房、书房、仓库及主人房外,一层采取场景转换的方式自然区隔陈设空间;游客身在其中,可谓移步换“人”、移步换景。
一转弯、一扭头,21个取自康巴本地人面孔特征的蜡像,相继映入眼帘。走几步,邂逅讨价还价打着秤的藏商,驮着茶叶丝绸草药的牦牛骡马;上二楼,遇见拉弹弦子,书写藏文的康巴汉子;出庭院,经过织布机前编织羊毛氆氇藏袍的勒通姑娘……
“我们聘请了法籍华人五之亲自操刀担任博物馆的总设计师;本土学者前辈、手工匠人、唐卡传承人等作为视觉细节的造型顾问。”理塘县旅投公司总经理,也是该项目负责人杜冬,对蜡像雕刻这个藏地的新鲜事物“走红”并不意外;据他考证,藏族蜡像在西藏仅有零星的代表作,这种成规模、全方位展示藏文化的主题蜡像馆,在全球还是首座,“蜡像馆从酝酿到落成,耗时近半年,我们发动了不少当地年轻人深入乡镇和农牧区收集原木构成的粮柜、全套藏医器具、木匣、金花帽、羊皮袄等旧时的服装服饰及生产生活用品;而蜡像则是远赴山东定制,历时一月悉心打造而成。”
这样的设计、布置、组合,在曲折交叉的空间里渐次呈现,让游人身临其境,彷佛回到了草原上的游牧时代。“从去年11月至今,我们景区的专职讲解员先后前往城区多所中小学和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分批次培训了五千余名师生和干部职工,他们将利用空余时间前往博物馆等景点为各地游客讲解本土的特色文化、民风民俗。”理塘旅投公司宣传主管降央志玛透露。
“来到理塘集文化创意和休闲体验的仁康古街特色街区,游览、娱乐、就餐、休闲,还能观展、品评藏区宗教文化艺术,将极大丰富游客的消费生活。”谈及未来发展,杜冬信心满满,“康巴人蜡像馆开馆后的首个小长假,这里已是人来人往,今后一定会成为人们向往的文化旅游区。”
记者 李娅妮 文/图
新闻推荐
“地球之眼”留下“黑眼圈” “格聂之眼”周边植被遭碾压,恢复需10多年涉事车队返回理塘接受调查
“格聂之眼”周边植被遭碾压,恢复需10多年涉事车队返回理塘接受调查位于甘孜州格聂神山景区的“格聂之眼”。5辆越野车在...
理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理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