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新闻 稻城新闻 乡城新闻 巴塘新闻 理塘新闻 色达新闻 石渠新闻 白玉新闻 德格新闻 新龙新闻 甘孜县新闻 炉霍新闻 道孚新闻 雅江新闻 九龙新闻 丹巴新闻 泸定新闻 康定新闻 得荣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甘孜州 > 理塘新闻 > 正文

组织严密强壮剽悍 拉萨马帮的峥嵘往事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8-10-20 04:01   https://www.yybnet.net/

尼洋河畔。

扫码上封面新闻看本文视频

西藏博物馆馆藏清朝银制包铜茶壶。

茶马价格。姚海涛制图

拉萨马帮。图据西藏博物馆

拉萨马帮经过的石梯。

背夫用拐子杵出来的痕迹。

对许多人来说,拉萨是神圣之城,那里接近太阳和月亮,因此是神居住的地方。大概由于这一原因,到了阿旺次仁这一代,他决定用祖传手艺打开生活的大门,选择拉萨这座伟大的圣城,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地和新的家族的生长点。

阿旺次仁是我以前当记者时认识的朋友,如今他在拉萨八廓街经营一家川茶馆,平时也调配些新式酥油茶。每次进藏,我都要去他家住一两天。第三次入藏,我俩蜷缩在沙发上一边喝茶,一边天南海北地闲聊。阿旺依旧会摆起他曾祖父创立的“昌义”号藏商的往事。他说,想为自己的老辈子写本书。壹阿旺曾祖父开创“昌义”商号

阿旺的曾祖父是拉萨达孜镇人,清朝咸丰年间开创了“昌义”号藏商,也有了自己的马帮,运行路线是念青唐古拉山南麓的昌都、八宿、波密、工布江达、拉萨这条线路。

昌都,不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两条道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这两条道路的一个重要交汇点。昌都以西的古驿道同样十分险阻,赶马人出门往往得选好季节。康藏地区谚语曰:“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把一年十二个月的气候特点概括得十分准确,也折射出拉萨马帮跋涉中的艰辛。

昌都到拉萨有1100多公里,大多路段要跨越横断山脉。横断山脉多南北走向,他们则向西而行,逆着山势,每隔一两天就要翻越一座高山大岭,当中要经过著名的夏贡拉雪山,夏贡拉即丹达山,也叫东雪山,最高海拔6200米。“丹达山,六千三,人在云中行,双肩担青天”是它的真实写照。清乾隆年间驻藏大臣松筠所著《卫藏通志》中,称丹达山“峭壁摩空,凛冽冰城,少有微风,断不可过。”高山苍茫,层峦叠嶂,山顶白雪皑皑,直插蓝天,很多路段非常危险,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坠入悬崖。天长日久,来来往往,练就了昌义号赶马人天不怕地不怕的胆略。

拉萨还不是茶叶交易的尽头。

到了拉萨,昌义号将同其他藏商进行交易,后者又将携带这些茶叶继续往西往北走,他们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羌塘“盐湖”采集食盐,而后到达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集市,与尼泊尔商人交换各种农产品,此后尼泊尔人将带着换来的茶和盐,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加尔各答。贰赶马人会用“马语”发号施令

阿旺听他父辈说,赫赫有名的曾祖父,看上去还不是那种高大威猛的汉子,反倒稍微矮胖,蓄着长胡须,经常穿一件紫红色短袖束腰上衣,用一根彩带系在腰间,夏天喜欢穿件黄色丝绸衫。他平时很少说话,眼光犀利,不露自威,处理棘手事情十分果断。

阿旺告诉我,不只是自己的曾祖父,当年在拉萨的赶马人都是个顶个的牛人,什么都不怕,他们组织之严密,帮规之严整,自卫力量之强悍,远近有名。而曾祖父的昌义号更是如日中天,他们主要经营川滇两地的茶叶,有着强悍的马帮标识:头马戴着面罩,上面用绿宝石、珊瑚、紫水晶石和小镜子作装饰,耳边有红色丝带。头马上有一面三角黄色旗,绿色锯齿状镶边,在风中猎猎飘动。后面的骡马个个膘肥体壮,走得嘚嘚作响,似乎打个喷嚏都要在河谷里回荡半天。

昌义商队一上路,就是浩浩荡荡六七十匹骡马,物料充足,阵仗拉风。他们拥有全藏最好的自卫装备:人人带着武器,有的扛着毛瑟枪,有的挎着长剑,剑鞘嵌有华丽的银丝装饰,个个强壮剽悍,一路威风抖擞,土匪看到他们大多会远远躲开。他们每次在工布江达尼洋河滩涂上搭起帐篷,支起铜锅,熬茶做饭,竖起的风马旗更是成了河畔的风景。风马旗上刻印着一匹矫健的宝马,马背驮着燃着火焰的佛法僧三宝,旗子四角环刻着金翅鸟、龙、老虎、狮子这四尊保护神。袅袅炊烟下,藏族脚夫有喂牲口的,有去河边取水的,有边放哨边擦枪拭刀的,夕照把他们的影子投射在河浪里,在微风的吹拂下闪烁而梦幻……

昌义马帮在行走中练就了不少特殊技能,能用口哨、吆喝向骡马发布命令,行话称“马语”。如口哨就有解闷、喂水、吃草、压惊这四种。吆喝也有腔有词,极富音乐感,如“咦——”示停,“驾——”示走,“嘘呼—一”示饮水,这是他们的专用语。昌义马帮每到一地儿,都有自己熟悉的店家,谓之“客主家”,意思是到家了,在那里,可以将货物与马交给主人家,自己踏踏实实睡个好觉。

路上遇到别的马队有骡马病了,昌义马帮会慷慨相助。碰到路断或大雪天,就合力铲雪开路。谁家缺了粮草药物什么的,也会及时出手接济,他们一诺千金、重情重义的秉性为同行称道。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摄影报道英国人觊觎西藏茶市“昌义号”等自发护茶

一天中午,在阿旺次仁家用餐后,我拉他去罗布林卡附近的西藏博物馆逛逛。很巧,这里正在举办《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这次展览非常珍贵,它昭示出的恢弘主题令人感慨:茶马古道,不仅是连接汉藏等多民族经济文化的纽带,也成了人类为生存所激发的非凡勇气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

令阿旺惊喜的是,他在展览里看到了自己先辈“抵制印茶”的往事。不知不觉,这个高大汉子的眼眶里,噙着激动的泪水。

展览资料介绍:英国从哈丁斯时代开始,就有试图打开中国西藏的阴谋。从1788年起,受英国唆使的尼泊尔两次派他们的廓尔喀人入侵西藏。1792年,大清名将福康安带了150名精锐兵士,从青海入藏,终于在1793年正月初二抵达西藏境内的达多伦巴图尔,正月二十到达拉萨,全程走完4000余里,费时50天,冻死冻伤20余人。

在中尼边境,他们背水一战,很快击退了廓尔喀人,一度打到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不到百里的地方。尼泊尔政府见势不妙,很快求和。尼泊尔一役,震慑了英国人,从此对大清帝国有所忌惮,中国的西南大门相安无事,直到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清政府才允许英国人以旅行方式从川、甘、青或印度进入西藏。

英国人对“进军”西藏茶叶市场,虎视眈眈。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印度种植和发展茶叶,并多次派考察组来中国内地学习种茶和制茶技术。印度茶叶的丰收,无疑让时机成熟起来。

1873年,清朝廷任命张荫棠为驻藏查办大臣。张荫棠力图抵制印茶入藏。提倡在藏区试种茶树,就地发展茶叶生产并主张减少川茶课税,改善运输条件和经营管理,以降低川茶成本,提高川茶的竞争能力。

1903年12月,英国为了扩大西藏贸易,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1904年3月,英军在西藏曲米森谷发动袭击,9月8日,英军进入拉萨,用大炮包围了布达拉宫,逼迫西藏僧俗官员签订《拉萨条约》,其中有条规定是,英印茶商可以在西藏自由销售印茶。

英国人用武力打开了西藏的大门,英国东印度公司紧随其后,在商业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特权。

为了抵制英国人的企图,1908年秋,清廷出面制止印茶销藏。四川总督赵尔丰在雅安、理塘、巴塘、昌都设立边茶公司,减少中间环节,迅速将川茶运往西藏,支持藏族聚居区抵制印茶倾销。滇茶也及时开辟了新的输送路线,暂不再经横断山脉北线进藏,改为西走缅甸转入印度,一样从亚东进关入藏。后来,川藏茶马古道一度受阻,许多四川茶商也选择这条迂回线路进藏。长路漫漫,运茶大军更加艰难。

西藏博物馆的展览中反映,在那场阻击印茶的商贸大战中,拉萨的昌义号和其他知名藏商如“帮达昌”“多昌”“日升昌”等,也毅然加入到抵制英国人主导的印茶入藏的抗争中。昌义号还分出人马坐镇拉萨城,开店建仓,只收入藏的滇茶和川茶。一时,茫茫雪域旌旗猎猎,马蹄哒哒,铃声叮当,拉开了维护权益的峥嵘战幕……

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滇西的抗战胜利是马帮用马驮出来的

西藏人常会引用《格萨尔》里的一句话来表白:“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正是因为茶作纽带,汉藏人民有了很深的认同感。

不过,我的朋友阿旺次仁认为,客观上,百年前那场抵制印茶的商战,也从另一角度刺激了西藏的商贸繁荣。我后来读到俄国人顾彼德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被遗忘的王国》,书中有些观点与阿旺的看法不谋而合。顾彼德这样描述印茶入藏三十多年后他看到的情景:

“藏族商人和其他小商贩组成的大军,从冰天雪地的西藏高原下来,进入加尔各答闷热的商场和旅店。订契约、立合同,能用牦牛和骡子运走的东西立即购买。缝纫机、棉布、高级香烟,不管是美国造的还是英国造的,威士忌和名牌杜松子酒,染料、化工品、罐装煤油、梳妆用品和罐头,以及成千上万各种小商品开始汇成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用火车和汽车运到卡里姆邦,迅速包装分发,用马帮运到拉萨……”

在西藏博物馆的展厅中,我还看到许多昔日拉萨地区骡马驮茶叶、盐巴行走的旧照片以及实物资料,让我对这条伟大的远征古道有了新的认识。

展区负责人巴桑罗布介绍说,历史上,西藏充分利用茶马古道带来的方便,展示了汉藏文化的多方面交融,比如四川的黑茶到西藏后,西藏人民加入盐巴和酥油,就成了现在的特色酥油茶;拉萨甜茶,也同样是经过高原饮茶习俗的地域特色加工而成的。这也从文史考古角度,说明了汉藏人民以茶为媒进行的民俗文化交流。

巴桑罗布还特别提到,抗日战争期间,滇藏茶马古道成为唯一的国际通道,许多国外援华物资,以及内地运往滇西前线的抗战物资,都要通过这条古道由马帮和人力运送。滇藏茶马古道地处三江并流地区,全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有的地区甚至连骡马都不能通行,完全依靠人力挑运,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抗日战争后期,茶马古道上的支前马帮成千上万,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出了大力。人们说:“滇西的抗战胜利,是马帮用马驮出来的。”这是对滇西马帮最高也是最恰当的评价。

走出博物馆,已是黄昏。拉萨街头华灯初上,与天上渐渐褪去的夕照相映成趣。大昭寺诵经堂里的灯火,成了灰蓝色天空下最醒目的亮点。浑厚绵长的梵音从诵经堂悠扬飘出,不但未破坏四周的宁静,反倒把静谧又抬高了一个层级。这种静谧,当然是我眼中看不到的物象,而在我脑海里,却一直浮现着当年拉萨的赶马人踩着积雪疾行在高山密林的情景。我觉得,那条摩肩接踵的马帮之路,已超越漫漫时空,还在向历史的深处延伸……

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

新闻推荐

一条“萝卜走廊”,连起四川和香港

◎川报记者梁现瑞一边是东方之珠,一边是天府之国,两千多公里的距离,千山万水,表面上看,几乎没什么交集,实际上,伴随着交流合作的...

理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理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组织严密强壮剽悍 拉萨马帮的峥嵘往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