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彭措在工作中。
一名中石油加油站藏族经理,扎根雪域高原28年,无怨无悔,甘愿奉献,塑造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甘孜石油精神。他对顾客的热心、对员工的爱心,被大家尊称为“扎西阿哥”。
以上,是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往事·感动2015”对中石油公司理塘加油站站长——扎西彭措的评价。
18岁到46岁,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到饱经沧桑的中年大叔,在他工作的地方,恐怕只有怪石峥嵘的高山以及小巧灵韵的湖泊才能诉说得尽他的故事。
因为在风尘苦旅的青藏高原加油站,一直有“流水的员工,铁打的扎西”的说法。
哭过、痛过、累过,扎西彭措,从没离开过。
■袁泳 文/图
“男子汉”:扎西彭措
18岁至35岁,本长于巴塘的扎西彭措,守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惬意,到处都是触摸的到幸福。然而在这之后,扎西彭措与他的这种人生,挥别了12年。
“或许有人会说,20岁才是追逐梦想的起点,是青春飞扬的最佳时刻,而我想说,我的青春从35岁开始,这12年里,酸甜苦辣都明晰地演奏出我人生的‘八部交响曲\’,曲目苦甜参半,铺垫了能够寻味的人生。”扎西彭措说。
时光的镜头回溯到2003年,中石油理塘加油站正在筹建当中,管理人才紧缺。加油站站长的应聘通知一下发,却落了个鸦雀无声的回应。员工之中的冷淡回应其实正常,试想,谁愿意前往海拔4020米的高原?谁能忍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寂寞?
用中石油四川甘孜销售分公司副总经理吴香贵的话来说,就是:“呆在这样的地方,即使什么都不做,都是一种奉献。”
“我想试试。”扎西彭措的一句话,将公司尴尬的沉默打破。这一年,他35岁,风华正茂。但他不是没有犹豫、徘徊过。他安慰过自己:“去吧,去两年,等把新的员工培养出来,就申请回去。”没想到的是,在“世界高城”的顶端,他一站就是12年。
川藏南线是四川藏区的一条重要石油线路,代表着中石油在高原的形象,然而这个“形象”却不是那么好“代表”的。现实的“骨感”首先来自于艰难的生存环境:理塘一年仅有3个月的无霜期,气温回暖时,风沙又开始肆虐。最揪心的是,还要面临长期停水停电的状况。
看起来精神抖擞的扎西彭措,已被心脏病、脱发等疾病缠身。而这仅仅是在生存上必须跨过的难关。2004年,理塘加油站正式营业,在典型的游牧区,石油卖给谁?如何扩大经营规模?两个问号,则是更艰巨的任务。
随后的几年里,扎西彭措走遍了理塘25个乡镇和矿山,登门拜访当地百姓,宣传中石油的经营理念和服务宗旨,自掏腰包购买红景天、氧气瓶、酥油茶等药品和食品,免费提供给过往的游客,为加油站赚足了良好的口碑。
跬步致千里,12年过去,中石油理塘加油站的销售份额在当地占到了80%以上。对于扎西彭措来说,这样的业绩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任务,但他仍没有回到他的故乡——巴塘。“这里的员工流动性非常大,太艰苦,要培养出一个能接我班的人太不容易。”扎西彭措说。
“本来今年可以回去的,但是能接我班的那个综合管理员又走了。”扎西彭措告诉记者。谁不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呢?像扎西彭措这样的“男子汉”,也念念不忘心中的巴塘。不过,他还说:“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我会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父亲”:扎西彭措
46岁的扎西彭措,有过两段婚姻,是两个女儿的父亲。
2003年,扎西彭措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不定。唯一让他打“退堂鼓”的,是他当时5岁的大女儿。“她需要我的照顾,如果离开,家庭关系一定会受影响。”扎西彭措回忆。
那段回忆现在想来也是煎熬万分的。得知他即将赴理塘上任,当时的妻子毫无悬念地强烈反对,每一次的沟通都以大吵大闹结束,甚至放出狠话:“如果你走我们就离婚。”
但扎西彭措还是走了,他对家人这样承诺:不超过两年就申请调回来,每年多回几次家。”
2004年和2005年,他一次家也没有回。
加油站运营之初,仅有6名新晋员工。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熟悉工作流程,所有人都需要手把手教学,这个教学的人,自然必须是扎西彭措。他当时专门购买了6个笔记本,标注上阿拉伯数字1—10,让员工像小学生一样照着写,等写数字练得比较规范了,再教员工做账。
然而,扎西彭措手把手地教他的员工做报表、记数字,却没有机会为他的女儿辅导一次家庭作业。女儿的母亲,他当时的妻子,甚至跑到加油站来哭闹:“要么离婚,要么调回巴塘。”
婚姻彻底冰封之际,大女儿歇斯底里地哭喊:“阿爸、阿妈,你们不要分开好吗?”也是第一次,扎西彭措这个七尺男儿、康巴汉子,第一次在女儿面前泣下沾襟。
大女儿继续留在巴塘生活,扎西彭措仍然很少回家。有一次,大女儿突发急性阑尾炎,扎西彭措匆忙赶回家,心爱的女儿挂着点滴,面无表情地说:“如果不是生病,你是不是永远都不会回来!”那一刻,他心如刀绞。“我不是个好丈夫,好爸爸。”扎西彭措说,即使掏再多的钱补贴他们的生活,都还不了欠下的情,若还有来生,定会不顾一切用爱去弥补。
八月的理塘门庭若市,正值国道318线的旅游旺季,理塘加油站车流不息。一个8岁左右的女孩,会经常领着停下来加油的游客到屋里倒热水。她的名字叫泽仁拥忠,是扎西彭措与第二个妻子所生的女儿。无独有偶,这段婚姻也因为与之前一模一样的原因于2012年结束。
在泽仁拥忠眼里,扎西彭措是一个不会“道别”的父亲。每一次休假结束,扎西彭措离开家时总是静悄悄的,不会告诉任何人。
“离别总是痛苦的,我和她(泽仁拥忠)每一次分别,两个人都会流泪很久。”扎西彭措说。
目前,扎西彭措的大女儿已经19岁,有点出乎意料的是,她选择了和她父亲一样的工作地方——理塘。体贴懂事的她会经常带点水果去加油站看望扎西彭措。
泽仁拥忠正在上小学三年级,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她正在经历着和她姐姐一样的童年——与父亲若即若离。
记者问:“你认为你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泽仁拥忠说:“我父亲是一个优秀的人。”
“阿哥”:扎西彭措
去年2月的一天,藏区正处于大雪之中。离理塘县170公里、海拔5200米的措拉乡矿山上,已经断油多日。矿山老板向扎西彭措求救。
路滑、雪厚、狂风肆虐,扎西彭措的油罐车艰难地前行在狭窄的山道上。没路了就铲雪,饿了就吃点糌粑,一昼夜的时间,油就送到了措拉乡的矿山。老板评价:“扎西阿哥雪中送炭!”
每年的7、8月,放眼国道,堵满了各式各样的自驾车辆。对于这些游客来讲,理塘加油站还是他们调整休息的驿站。如果有人在行车途中有了高原反应,在找不到医院的情况下想买点药物,可能当地一大半的老百姓会介绍你到中石油加油站找“扎西阿哥”。
有一次,一位广州的游客在加油时突感心跳加快,呕吐不止。扎西彭措立马拿出药箱,并吩咐员工准备一碗酥油茶,让顾客服下红景天。这位游客离开之际,在意见薄上写下一句话:“酥油茶好喝,中油情更浓。”
类似的事例,类似感激的面孔,扎西彭措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分不出是哪些了。人来人往,能记得住“扎西阿哥”,却不一定都知晓他已经坚守了12年。
而这一声“阿哥”,却是要坚守了12年的人才担得起的。
在藏区,能让大多数人称一声“阿哥”的人,一定是一位英雄般的人物。
而英雄,往往注定要扛起常人扛不起的重量。
新闻推荐
理塘村民积极投身农村公路建设。本报讯(叶强平志玛曲章文/图)理塘县针对基础设施薄弱是贫困地区发展最大“瓶颈”问题的实际,将突出基础先行,把项目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解决好路、水...
理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理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