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新闻 稻城新闻 乡城新闻 巴塘新闻 理塘新闻 色达新闻 石渠新闻 白玉新闻 德格新闻 新龙新闻 甘孜县新闻 炉霍新闻 道孚新闻 雅江新闻 九龙新闻 丹巴新闻 泸定新闻 康定新闻 得荣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甘孜州 > 九龙新闻 > 正文

巧手编出幸福生活

来源:甘孜日报 2016-10-21 00:00   https://www.yybnet.net/

织好的藏毯。传统手工编织技艺。

■记者 杨珂 文/图

九龙县子耳乡杜公村63岁的李金秀和37岁的兴姑志玛是母女俩,如今两人已经在九龙县上定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闲暇的生活中两人常常手工编织一些毛毯、坐垫、书包等在家中售卖,一些慕名前来购买的人,总是能在她们这里买到满意的手工羊毛、牛毛制品。

兴姑志玛是家里的长女,在7、8岁的时候,她便开始和母亲李金秀学习编织技艺。由于这种手工编织的工序复杂,学习起来颇为困难,小小的兴姑志玛手上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便成了厚厚的老茧。再痛再难她也没有放弃过,因为她知道,只有多做出成品,拿出去卖,才能供弟弟、妹妹读书,减轻父母的负担。白天帮父母劳作,晚上兴姑志玛就在松油灯下面学习编织,头发都常常被油灯烧着了,说到这里,想起自己当时的囧样兴姑志玛哈哈笑了起来。

第一次卖出自己的作品是在17岁那年,兴姑志玛别提有多开心了,编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随着编织技艺的增长,兴姑志玛做出来的东西价格越卖越高,成了抢手货。对编织,兴姑志玛“天生慧根”,她常自创很多新的花式和花样,成为村里编织技艺最高的编织艺人,很多人上门找她订做。90年代兴姑志玛编织的商品已经可以卖到50元以上,这在当时已经是高消费的奢侈品了。兴姑志玛在城里定居以后,想过安稳日子的她,也不再把编织当成谋生的手艺了,平时只会做一些东西供自己家人用,然而想安稳的她却还是“闲不下来”,因为有很多人慕名从各地上门求购,而更多的是来找她学习编织技艺,对于求学者,兴姑志玛总是耐心的不厌其烦地授艺。

李金秀是一个特别可爱、健谈的老太太,她将家里珍藏的所有兴姑志玛编织的东西全部搬出来给记者展示,还将一套自己编织的九龙民族服饰穿在身上让记者欣赏,狠狠地过了一把“模特瘾”。趁兴姑志玛为记者展示制作流程的间隙,李金秀和记者拉起了家常。据李金秀介绍,这种编织手工技艺是流传在杜公村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从70年代开始兴旺起来。当时杜公村不能种植小麦,而邻村万年村由于气候适宜,出产大米,为了能让家里人吃上大米,杜公村的妇女便开始制作编织品到万年村去换购大米,后来渐渐开始换购更多的生活用品。李金秀说:“当时家家户户人口多,生活比较困难,吃的、用的基本上都是靠妇女用编织产品换购回来。”李金秀告诉记者,杜公村的这种编织技艺,有个严格的规矩即“传女不传男”,这也正是李金秀如今担忧的。“由于村里这种规定,编织工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困境。现今村里的女孩子愿意学习编织手艺的越来越少,大部分都出去读书或到大城市打工赚钱去了。就拿我们家来说,就我和兴姑志玛会这种编织手艺,孙辈们就更别提了。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时尚,不是很喜欢这种手工编织的东西,我们有时做一些送给她们,她们装在箱子里很少拿出来用。”

虽说手工编织品在时尚界失去它的分量,但老手工艺品的实用性和价值还是很受不少人喜欢。如今兴姑志玛编织的一些纯羊毛、牛毛的毛毯、坐垫在市场上已经卖到上千、上万一张。李金秀和兴姑志玛都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手工编织的行业,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幸福的生活。

新闻推荐

公务员当“菜商”九龙平价菜市好热闹

本报讯(耿冉记者陈建兵)2月5日,离藏历水蛇新年还有几天,正是农牧民群众准备年货的时间,在以往各种商品都会涨价,但今年九龙县的蔬菜不仅没有涨价,有的甚至比平时还要便宜,这要得力于九龙县开展的平价菜市...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教师待遇提升2013-01-15 17:01
评论:(巧手编出幸福生活)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