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几个房间?对吃的有没有要求?”9月1日,星期天,卓玛一大早就开始了忙碌。去年6月,这位甘孜州德格县柯洛洞乡朗达村的牧民正式成为村里野花地景点的服务员。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光是劳务收入就有近3万元,相当于过去放牧时全家三年收入的总和。,“我们出去卖东西太贵,那就请别人进来买”。
生活迎来变化的不止卓玛。去年1月,位于朗达村野花地的色曲河水利风景区成功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区,让村民家里的农牧产品有了新销路。
□蒲香琳本报记者 王成栋 彭久源
过去
大力发展农牧业,但增产难增收
“太穷了。”谈到两年前刚来到朗达村的情况,省水利厅东风渠管理处工程师、朗达村第一书记熊志军直摇头:全村110户413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9户98人,贫困发生率接近25%。多年以来,牧民们习惯了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挖虫草和放牧。在2016年入村入户调查时,村里贫困户家庭年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
脱贫靠增收,增收靠兴产。自2016年开始,在省水利厅的帮助下,朗达村先后建立起了牦牛合作社,养起了虎掌菌。但驻村干部们发现,这里陷入了增产难增收的怪圈。这一度也让村民们陷入迷茫:究竟还要不要发展农牧产业?
“说得再好听,年底老百姓拿不到票子都不行。”彼时还在放牧的卓玛说,那时她和家里人商量,来年减少牛群,重新上山挖虫草。
“关键是销售。”柯洛洞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坦言,德格距离成都近900公里,距离康定近550公里,“规模小、产量少,农牧产品运出去成本高,价格上没有竞争力。”
转折
建好水利风景区,农牧产品不愁销
“我们出去卖东西太贵,那就请别人进来买。”熊志军说,这个念头刚冒出来的时候,连他自己都觉得疯狂。但仔细想想,这并非不可能——
朗达村的野花地一带,有一条长达10公里的色曲河。此前的检测表明,这里的水质为地表水Ⅰ类标准,属最高级别。夏季,色曲河两岸的野花和青草像地毯一样铺展开来,“从这些角度来看,朗达村拥有把人吸引进来的实力。”熊志军说。
说干就干,2017年,在省州县三级水利部门的技术援助下,朗达村开始沿着色曲河修建观景台和步道,并引入自来水,按照景区要求改造牧民房屋和其他接待设施。第二年1月,色曲河顺利拿到了省级水利风景区“准生证”。
景区修好了,真能把人引进来吗?
答案是肯定的。去年,野花地景点接待了上千名游客,直接旅游收入约10万元。部分村民在景区里当上了服务员,当地的农牧产品也卖出了好价钱。此外,朗达村的合作社新购入22头牦牛,育肥后卖出,得到纯盈利5万余元,虎掌菌收入近16万元。
“农牧产品的销路基本上不用愁了。”柯洛洞乡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正在总结经验,试图打造以野花地景点为核心的旅游链,力争把更多的农牧产品销售市场“搬到家门口”。
新闻推荐
?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奖候选对象公示 甘孜州6名个人和1个单位入选
甘孜日报讯据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消息,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奖候选对象自27日起面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为2019年8月2...
德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格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