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新闻 稻城新闻 乡城新闻 巴塘新闻 理塘新闻 色达新闻 石渠新闻 白玉新闻 德格新闻 新龙新闻 甘孜县新闻 炉霍新闻 道孚新闻 雅江新闻 九龙新闻 丹巴新闻 泸定新闻 康定新闻 得荣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甘孜州 > 德格新闻 > 正文

康巴文化中心德格

来源:甘孜日报 2018-12-10 01:01   https://www.yybnet.net/

如今的德格县城全景。 龚自华 摄德格县原城区街道。 龚自华 摄德格群众民俗活动之舞动草原。 龚自华 摄德格牧民欢喜挤牛奶。 龚自华 摄德格县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 龚自华 摄

大美德格,风光旖旎,善地德格,尽显“康巴之魅”。在古木、烟墨与酥油相杂的浓浓暗香中,一行又一行经文从斑驳的经版和泛黄的纸张之间跃然而出。300年来,忙碌的印经人将不朽的技艺一代代薪火相传,更将佛陀的智慧一页页在世间传扬,这就是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雪山下文化宝库”“刻版印刷活化石”之称的德格印经院。

德格县着力打造善地·康巴文化中心“博览”之旅、善地·青藏高原最美湖泊群“养心”之旅、善地·格萨尔王故里“寻访”之旅、善地·川藏第一险雀儿山“探险”之旅、善地·神奇南派藏医药“康养”之旅、善地·十八军进藏红色教育“体验”之旅六大旅游品牌。领略康巴文化之魅,善地德格等你来。

◎县委中心报道组 甘孜日报记者 马建华 游飞

一座城

康巴文化名城独领风骚

“我来德格工作28年了,德格的变化恍若梦里,你看,县城高楼林立,彩灯闪烁,城市的夜景多么漂亮。”夜幕下的德格,华灯璀璨,市民们惬意地走在大街上,眼前醉人的夜景,让人们安享城市的梦幻之美。醉人的夜景让德格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冉宏宇感慨连连。

1990年,冉宏宇从康定到德格足足走了三天。“刚到车站时,整个县城全是泥巴路,连路灯也没有,县政府是4层楼,县委是两层木楼,其它的建筑都是低矮破旧的瓦房。”冉宏宇回忆说,他和3名同事挤在一套房子里,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满街都是牦牛和野狗,脏乱差不言而喻,整个县城没有菜市场,没有新鲜肉,只有冻肉卖,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叫北路餐馆的,只能摆三张桌子。虽然有电灯,但连照明都保障不了,通常是电灯下面点蜡烛,那时候的家用电器就是电筒和电灯泡。在票证供应年代,微薄的工资买不到新鲜蔬菜和新鲜猪肉,找邮车从甘孜带回两毛钱一斤的白菜,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家趁到康定出差的机会,相互带莴笋、烤鸭回来改善伙食。下乡的时候,挖野油菜、下河打鱼,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年,1994年,县上动员一个姓乔的老板杀猪卖,每天整个县城才有一头猪卖,能够买到猪肉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情,县上每年还要给乔老板补贴5000元。县城唯一的电影院也是夏天漏雨,冬天冷得没有人敢进电影院。

“那时候,年轻人谈恋爱结婚,需要等待单位分配住房。”冉宏宇望着眼前迷人的夜景感慨地说,德格发生变化是最近十来年的时间,我现在有一套90多平方米的“安心房”。县城修建了休闲广场、步游道。菜市场、超市开了好多家,当季或错季节蔬菜水果在德格都能买到。

近年来,德格县凸显藏文化元素与建筑设施和外观风貌的有机统一,着力在窗棂、屋檐、回廊、鹊卓等方面强调民族特色和绛红色主基调,打造城市风貌,新造城市景观,塑造鲜花县城,建设流畅美丽河岸,新建8座桥梁,打通两岸游道,形成环线;建设7个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广场,力争在形态上建成藏乡风情魅力县城、业态上建成全域旅游特色县城、文态上建成圣洁康巴文化名城、生态上建成太阳河谷鲜花县城的目标,结合德格县康巴文化中心、格萨尔王故里、南派藏医药发祥地等文化特色元素,精准定位“康巴文化中心”的城市发展目标。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2017年,德格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54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9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9元。投资3.26亿元,全面推进26个退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通村硬化路238.3公里,1343户贫困户安全饮水得到巩固提升;落实资金1.45亿元,完成整村打造2011户、危房改造830户、无房新造555户、避险迁造50户、移民重造257户,龚垭乡雨拖村、白垭乡尼珠村170户816人实现整村易地搬迁。

“我们要让五星红旗一年四季飘扬在家家户户的屋顶上,要在感恩奋进中把雨托村建设成为村庄美丽、产业兴旺、村民富裕、习惯健康、风气良好的幸福新村、和谐新村和小康新村。”龚垭乡雨托村村支书白玛泽仁道出了117户523名整村搬迁群众的心声。40年改革开放,德格群众从游牧走向定居、从高山牧场搬进幸福新村,他们唱着《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

一个人

生活从心酸到甜蜜

冬日的阳光穿过高高的雪山,照耀在雀儿山南麓山脚的大地上,让人在这严寒中,仍能感受到一丝暖意。虽然雪堆覆盖了大部分草场,但在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的草场里,悠闲的牦牛们,仍能寻找到它们所需要的草食。11月29日一大早,村支书桑泽就转悠着来到村里的牧业合作社,看着合作社的牛儿们一个个吃得正欢,桑泽很是欣慰,“明年,就能正式给社员们分红了。”去年合作社刚成立时,效益还不明显,但仍给村里29户精准贫困户104人,每人分了两百元现金和一床毛毯。

“日子好着呢,现在啥都不缺,再过两年,这些贫困户一脱贫,全村就一起奔小康了。”2016年,独木岭村就已整体退出贫困村行列,而村里的大多数人,早已提前致富奔康,开起小轿车,住上了宽敞的新房。改革开放40年,从出门无路、吃饭无粮,到现在什么都不缺,作为独木岭村的带头人,桑泽的脸上,时刻都带着幸福的笑容。

在桑泽的记忆中,40年来,生活从心酸到甜蜜,从艰辛到安逸,一路走来,一个词就可以总结——满足。

和甘孜藏区大部分地方一样,独木岭村曾经也经历了极度贫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村里穷,主食元根和青稞产量少,经常不够吃。好在村子紧邻国道317线,偶尔可以帮国道上的道班干些杂活,有些收入,勉强好些。”

虽然紧邻国道317线,但独木岭村过去的交通,也谈不上便利。“要去康定或成都的话,首先必须翻过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桑泽说,以前去康定,顺利的话,搭车要走两天一夜,经常还因为山上堵车而返回。最让桑泽痛心的记忆,是有几次村里有人生病,找车准备送康定就医,因为大雪封山,还没翻过山头,病人就因为气候和海拔原因过世了。

2017年9月,总长7079米的雀儿山隧道正式通车,让跨越两千多米海拔高差开三四个小时车才能翻山的经历,彻底成为历史。“雀儿山隧道的通车,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方便了交通,更是打通了一条生命线。”桑泽说,“现在从村里到成都,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再也不用担心翻山时遇到大雪或堵车了。”

如今,不仅是国道便利了。公路,甚至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交通,从以前靠马出行,变成了现在车来车往。桑泽家的交通工具,也一步步升级,从马换成摩托,再到现在的越野车,越来越上档次。去年,桑泽因为肺炎去成都看病,就是自己开着车去的。

说到看病,桑泽又侃侃而谈,“2007年开始村里就开设了专门的医务室,有专门的医生坐诊,感冒发炎之类的小病在村里就能看,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医保全覆盖。去年我患肺炎在成都住半个月院,花费近万元,自己只出了1400元,其余全由医保报销。”

言语间,已到了午饭时间,桑泽简单收拾一下,准备去村上的小学接孙儿放学。“上世纪80年代村上只有几个小孩读书,如今只要到了读书年龄,都要上学。现在光村上的小学,就有108个学生。”

接孙儿的路上,路过村里正在打造的牧俗文化风情体验园。在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牧俗风情文化博览区,展现牦牛文化、骏马文化、牧俗文化的建筑已见雏形,由牧民老屋改造的民宿客栈也已装修好了。“明年春天,这里将开门营业。以后,村民们也可以吃上旅游饭了。”对于未来,桑泽和独木岭村,有着更加幸福和甜蜜的希望。

一段记忆

学生从不愿读到主动读

11月30日,当德格县城关第二完小校长大启布专门到六年级一班教室来告诉泽仁去批,他将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去成都高新区新光小学交流时,泽仁去批高兴极了。此刻的二完小,朗朗的读书声传遍校园,其中有藏文、有汉文、还有英语。宽敞明亮的科教室、音乐室、图书室里,同学们或专心地做科学实验,或跟着老师欢快地弹奏电子琴,或安静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泽仁去批家住卡松渡乡印多村,从村里到位于县城的学校,需要三个多小时。和大多数从村里来的同学一样,泽仁去批选择了住校。在这里读书,不仅不用交学费,连吃住都是全免费,学校不时还会发些文具和衣服。“爸爸妈妈没有读过书,他们希望我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好的出路。”从小就受到家长鼓励的泽仁去批很争气,成绩一直排在学校同年级前几名,“我的目标是明年考上州里最好的康定中学,将来还要去外地读书,考大学。”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幸福多了。”今年54岁的大启布回忆说,“我是上世纪70年代末读的小学,那时候学校环境很差。泥墙木顶的教室千疮百孔,经常漏风,一到冬天同学们被冻得瑟瑟发抖。”大启布说,读书环境的恶劣,更坚定了自己立志当老师的意愿,1984年,大启布参加工作,就在德格县所巴乡小学教语文。

德格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约5人,给办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加之县内一半以上区乡为高寒牧区,牧民们一年四季随季节搬迁放牧,因而学生流动量较大,区乡小学教育发展缓慢。“很多孩子不愿意读书,入学率很低。每到开学前夕,老师们和乡干部都要到村寨和牧场,动员家长送子女入学。”大启布回忆说。

现任德格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张学良参加工作后,第一份工作也是当老师,对于劝学生入学的回忆同样印象深刻。“不仅要劝放牧的学生回校读书,每年虫草和药材季,学生都忙着上山去挖虫草和药材,补贴家用,基本都不到校读书。这时老师们就只有陪着学生上山,组织学生抽空教学。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德格县开始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1988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超过90万元,占当年全县财政支出的12.5%,此后逐年递增。全县无论是教室、宿舍等教育设施的硬件,还是课程设置、师资力量配置等软件,都逐渐得到极大完善和提升。到2018年,全县已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9所,在校学生1199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

“2003年我们学校只有127个学生,今年已经达到了550个。原来的教室不够用了,我们把县委党校的一栋楼房转接过来,纳入学校统一规划成教室。”说起现在全县基础教育的发展,大启布相当自豪,“从不愿读到现在主动想读,孩子们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是改革开放的成功表现。”

德格县教体局副局长罗兴德介绍说,如今德格县全力突出办学特色,素质教育也取得丰硕成果。按照“智勇勤善、树德立格”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积极打造“一片区一主题”“一校一品”办学特色,大批学校形成了有主题、有特色、有载体支撑的校园文化。城关一完小的书法班、城关二完小的膳食文化体验中心、县中学的百人说唱和百人书法班、八帮小学的格萨尔演艺班、玉隆小学的康巴德格舞蹈等,深得学生青睐和家长好评。县城关二完小被评为全州寄宿制标准化管理学校,龚垭片区寄宿制学校被评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马尼片区寄宿制学校被评为四川省足球特色学校。

新闻推荐

国道317线特长隧道西藏矮拉山隧道建成通车

通车后将有效促进川藏两省区间的交流据新华社拉萨10月1日电(记者刘洪明)1日10时,国道317线上全长4800米的西藏矮拉山隧...

德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凤栖梧桐花满枝2018-09-19 01:06
猜你喜欢:
评论:(康巴文化中心德格)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