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本报记者 陈建兵
发自甘孜州德格县龚垭乡
一家家沿山势走向“长”出的漂亮藏家庄,正改变着位于金沙江河谷的龚垭村的面貌。
龚垭村是甘孜州德格县龚垭乡的一个行政村,74户、194口人。从2008年开始,短短4年时间,龚垭村从一个贫困村跃为国家级文明村。“龚垭村的大变化,全靠县委县政府的好计划。”日前,村支书泽加对记者说,巨变离不开党的好政策。
从“拖拉机”到“大货车”
4年前的龚垭村是县级贫困村,唯一和外面相连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山道,村两委甚至没有办公的地方。开会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要么聚在村主任、党支部书记家,要么聚在村里的草坝上。
2009年初,德格县启动“一部帮一村、共建新农村”工程,无数“好想法”“好做法”进入龚垭村。
“最开始,我们只想开通‘县域几公里\’。”泽加介绍,龚垭村距德格县城仅10余公里,如果能开通这段“卡脖子”路,让拖拉机能通行,村里的发展就有了依托。在建设中,县帮扶部门根据村里的实际,鼓励村民投入运输产业建设,让大货车开进了村里。
当家家户户的新房和村里的产业基地竣工时,60余岁的老教师四郎挥笔写下一副对联:“村委会居庙堂五十余载,谁曾想起重建;看今朝起新楼干群共建,齐话共感党恩。”
从“各挣各的钱”到“打造全产业链”
交通建设好后,龚垭村在县帮扶部门的引导下开办起藏家乐。帮扶部门请来老师为村民讲解藏家乐礼仪常识和烹饪技艺。
为宣传藏家乐,帮扶部门编写了一首 《龚垭吟》:“龚垭龚垭就是好,西南近郊一块宝;低碳环保空气好,旅游你就来对了;锻炼身体郊外游,休闲娱乐打打牌;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吃藏家菜……”
短短4年,龚垭村的藏家乐从无到有,游客增至万人。精通种植的农户养鸡种菜种水果,劳力富裕的农户给藏家乐打工,懂经营的农户摆摊设点……一个以藏家乐为主体,融生态、文化、餐饮、旅游为一体的循环产业链逐渐形成。
记者在村里遇到正在贴对联的“和谐藏家院”主人尼麦。尼麦曾在外打工20余年,今年4月回到村里办起藏家乐。“第一个月就净赚近万元。”尼麦说。
村民次加过去一直在外做生意,现在则经营着全村规模最大的藏家乐。“以前各挣各的钱,现在有钱大家挣。”次加说,“乡亲们共同奔小康,大家都高兴。”
从“腰包鼓起来”到“歌舞演起来”
在县帮扶部门的帮扶下,村里建起歌舞队。逢年过节,歌舞队都会为全村群众献上精彩的节目。9月15日,记者来到村里时,村妇女主任降珍正带着歌舞队排练。
组织服务队进村放电影、评选表彰“五好家庭”和“好婆婆、好媳妇”……从帮扶龚垭村第一天起,县帮扶部门就把促文明村风放在与发家致富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前不久的 “送文艺下乡”活动中,县帮扶单位捐给村里5000元钱,用于帮助家庭困难学生。为充分用好这笔钱,村里作了进一步规划,计划通过3年时间向先富起来的村民募集捐款,成立村级关爱下一代基金会,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短短几天,村民们已捐款数千元。
安装路灯,修建停车场,建设出售小杂果等特色农产品摊位…… 泽加说,下一步,他们的目标是打造原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综合区。
新闻推荐
3年内,石渠农牧民将全部喝上深井安全水本报讯(记者陈建兵)“我们村的打井队伍进场了!”8月1日,看着施工人员拉来机器设备,石渠县正科乡普瓦村牧民细珠举手欢呼,这是四川省及甘孜州在石渠县实施的2014包...
德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