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鑫明 文/图
桢楠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提起楠木,就会联想到楠木家具,精美的楠木雕刻艺术精品和北京城中那宏伟的楠木古建筑。承德避暑山庄有座“澹泊敬诚”殿,全部用楠木建造,工匠称它为“楠木殿”。十三陵中的长陵有一座“祾恩殿”,是用60根两人合抱的楠木建造,大柱已有600年历史了,仍然光洁如初,经久不腐,令中外游人叹为观止。
纳溪区大渡口镇天堂村九组斑竹嘴,发现大片清乾隆、嘉庆年间种植的稀有桢楠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6月23日,纳溪区新闻中心、大渡口镇政府工作人员一行,在天堂村村主任曾俊的带领下,到天堂村拜问斑竹嘴这片桢楠林。
穿过稠密的杂竹林区,进入灌木丛,必须用手借树丛攀援而上,或从野藤上爬过去,经过近两小时的攀爬,登上翠屏山顶。举目四望,满山松楠参天,楠竹挺秀,蕨草如毯如屏。山风吹来,马儿草如浪翻滚,仿佛战马嘶叫,万马归槽,蔚为壮观。山风吹散了云雾,阳光穿透下来,照在穿龙山洞口,随之我们看见了丹岩状的石龙横卧其岭,龙头、龙眼、龙鼻、龙身、龙尾依次呈现。难怪清嘉庆年纳邑秀才段采兴有诗云:
林深曲径藤蔓花,云龙卧岭报春早。
梵呗钟声心修佛,岩上牧歌入农家。
把山景、山色、山韵落于字里行间,见证古人为自然而咏,为绿水青山而歌的感悟。山中清咸丰同治年建有寨子,有四道大寨门,门楼上有炮台,寨门外有沟壕数十里相通,是百姓、乡绅防匪患的栖身之所。寨中有水井、山泉、瀑布、岩穴,有粮仓、马厩、武库和朝阳寺宇、马道子、演兵场。
大岩洞到斑竹嘴不远,穿过西风竹山,眼前出现一片树林,几乎是每一二十米的距离就有一棵古桢楠大树。生长在坡下沟边的桢楠树又直又高,看不到树尖,长在山峦平地处的桢楠,肉眼一看树围二三米,树高三四十米。村农石银开拿来卷尺与曾俊测量其中一棵,树围2.18米,大的树围2.5米到2.8米,树高(目测)40米以上。据守林人肖国成介绍,这片桢楠林占地六七十亩,1950年10月土改工作组派人清点过,有上百根,当时的来凤乡政府决定将这片桢楠林分给农户,因树大树小,分多分少而争论不休。乡长段林到林中调查,发现是国家稀有造船木材,是纳溪县来凤乡最大的桢楠林,报经县委同意决定收为国有,方才平息了这场分林纠纷,也保护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这片桢楠林是什么人种的呢?种于哪年呢?林中有段氏老祖坟,坟上有清嘉庆三年纳溪举人黄道孚夫人撰写的碑文和墓志铭。从碑铭中得知有关这片桢楠林的种植历史。据段氏入川第10世裔孙段泰飞介绍,先祖段庆球和老祖婆刘氏于康熙初由湖南新华县胡河镇,带四个儿子入川,落业纳邑来凤场斑竹嘴,在此垦荒造田,坡上植树,耕读为家,子孙昌盛。嘉庆年族中弟子中了秀才、贡生,为庆此事,族长决定举段氏一族之力,兴修祠堂,修族谱,培修老祖坟山,时年是嘉庆十五年(1810年)。段家落户来凤场,历数年创业,已是一方望族名门,于是请举人汉州学正黄道孚为先祖撰志铭,并书碑文、墓联等。
桢楠林中有段庆球、刘氏合坟,墓碑为四柱三门坊,重檐式石质建筑,右为“墓志铭”,正中书刻“皇清待赠诰显考段公庆球·段母刘氏安人之墓”,左为段氏“云孝男、孝孙、曾孙、重孙,由纳邑庠生段彩新立”。
《段氏族谱》(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修)中载:斑竹嘴山田有数千石,段氏先祖生前将田产分给四个儿子,散居于来凤、绍坝、和丰一带,段庆球与刘氏为子孙求取功名,将斑竹嘴地转给欧姓人家。在嘴上留下一块墓地,乾隆年中,段庆球、刘氏先后去世,四个儿子尊父母之嘱,合坟于斑竹嘴上,立碑,植桢楠树于坟地四周为纪,时年为嘉庆二十年(1815年)。
欧姓人家买下斑竹嘴这片地之后,继续种植楠竹,并以竹木为业,竹木生意做到川中各大盐厂,楠竹运到自流井作枧槽。取卤和盐井架,竹生意给欧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又按当年与段家转手斑竹嘴山林协议大面积种植桢楠树,一代人、三代人、五代人种树,从未间断。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汉州学正黄道孚任满回乡,专程回来凤场拜问先贤段庆球后人,并接受纳邑庠生(秀才)段可采之邀请,为其先祖、母墓撰写墓志铭。碑文、墓联。此后,黄道孚与斑竹嘴这片桢楠结下不解之缘,清明踏青,岁夏纳凉避暑,九九重阳登高,与诗友唱和,并题有《斑竹嘴桢楠》为纪,其诗云:
古木卧苍岭,翠围百年生。
凌霜比松柏,作宇栋梁成。
莫道方山雪,桢楠林更清。
群秀树独秀,孤岭逐云奔。
穿越时空,与二三百年前种植的桢楠林“零距离”对话,围绕古桢楠树林,所思,所悟,纳溪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竹)繁茂,林业、竹业产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乡土树种中桢楠、白楠、红楠,竹、茶、桑等最宜生长。而方有前人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家园。
新闻推荐
肖友才在北路片区督导检查城乡提升推进情况时强调 在规定时限内 坚决完成目标任务
甘孜日报讯7月11日至12日,州委副书记、州长肖友才先后前往道孚、炉霍、甘孜、德格等县,就城乡提升推进情况开展专项督导检...
道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道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