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财政工作、与数字打交道的杨国军,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业余酷爱读书,勤于文学创作。在2013年至2016年三年多的时间内,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作品,并出版了《故乡的柑桔树》《泥土的眷恋》和《昨天依然亲近》三部散文集,足见他对文学的钟爱、执著与热情。三部文集共收录了240多篇散文,总计50万字。绝大多数是记人记事、抒写乡情、亲情与友情的纪实作品,也收录了少部分随笔杂感式的议论文(小品文)。
杨国军的作品具有三大特色:一是浓郁的乡恋情结;二是感人至深的亲情;三是难以忘怀的友情。
浓郁的乡恋情结
《故乡有棵柑桔树》一文,写“我”的老家屋后那棵柑桔树,长得枝繁叶茂,年年果实丰收,但“我”垂涎三尺,不能品尝一个。因为在那天灾人祸的饥荒年代,父亲要把柑桔挑进城里去卖了,买回一家老小度过饥饿月份的粮食。几十年过去了,往事不堪回首,而今柑桔树青春不老,“它结出的果实仍然是那么甜美,色泽依然是那么光亮;成熟的季节,鲜红鲜红的五彩斑澜,还是那么醉人心脾……它在我心中是永远的惦记,深深的铭刻,老屋的那棵柑桔树,早已浸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中至洁至纯的一份浓浓相思和挥之不去的甜美的记忆。”
这是“我”在借一棵柑桔树,浓缩那个特定时代农人生活的艰辛,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挥之不去的乡恋情结。
《家门口的山坪塘》,给儿时的“我”带来了童真、童趣与欢乐。《故乡的水井》,水质清纯而甘甜,永不干枯,过去供村民饮用,而今依然源源不断流入村民家中。故乡的宝塔、老屋、桂花树、青石板、小溪流、大石坝、松树林、大水渠等等景物,无不深深地印入“我”的记忆中,无不融入“我”的生命里,无不汇入“我”的文笔中。
感人至深的亲情
杨国军的散文集中,纪念、缅怀父母、记叙兄弟姐妹和亲属的作品有数十篇。其中纪念慈母和父亲的散文有10余篇。在《不能忘却的母爱》中他深情地写道:“我的母亲是一个典型传统式的农村妇女,善良、质朴、和蔼,对人友爱是她与生俱来的本性。”在《不能忘却的母亲》《母子连心》《母亲的棉袄》《母亲的雨伞》《写给母亲91岁生日的信》等篇章中,记录了许多细小的生动的事例,让人读后为之动容,对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油然而生敬意!
在《父亲和泥土》中写道:“我的父亲是一个地道、淳朴、诚厚的庄稼人,他一生都未离开过故乡的泥土。山野里,每寸土地都认识我的父亲;田间中,每块土地无不留下父亲数不清的脚印。”杨国军在《父亲的扁担》《父亲的铁锄》《吸旱烟的父亲》《父亲开荒藏秘密》《伫立在父亲的墓前》等怀念文章中,写出了父亲的品格、言谈、处事、生活习惯等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难以忘怀的友情
杨国军是农民的儿子,在乡间结识了许多农民兄弟,后来参工进城当了机关干部,又交往结识了许多城市朋友。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见闻,成了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和源泉。
在他的散文中,有他念高中时期的班主任——胡道孚先生。师生间感情深厚,亦师亦友;有勤劳致富的李二娃;有一辈子走村串户的剃头匠;有爱岗敬业的众多财政人;有助人为乐的单身汉奎儿;有一年四季扮靓城市的环卫工人;有集五匠手艺于一身的农民工张大成;有手艺出众的陈木匠;有卖水果致富的商贩;有在山村埋头教书育人的女教师;有心性豪爽、挺直脊梁的山里男人;有坚韧、吃苦、耐劳的山里女人……
杨国军笔下写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平凡百姓和普通劳动者,他们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小人物。这些无名的小人物,各尽所能,服务社会,值得尊重,值得书写。
杨国军的散文集中,除了上述三大板块的力作之外,还收录了相当数量的随想杂感式的议论小品文。其中少数篇章能够爆发出思想的火花,给人以启迪和教化。
□黄良鉴
新闻推荐
高原农特产品获市民青睐本报讯(记者张渝摄影谢明刚)柴火老腊肉、藏香猪、紫土豆、高原蜂蜜、高原大葱……作为郫都区新一轮对口支援甘孜州道孚县的产业项目,一大批高原农特产品取得大丰收,即将走进成...
道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道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