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何万敏《光闪烁在你的枝头》 □雷健
拿到何万敏的新作《光闪烁在你的枝头》,夜深人静时翻开装帧精美的书本,开读第一篇文章,立即被书中所叙话题,以及优雅的叙述方式、简练幽默的文字所吸引。何万敏称这是他的读书随笔札记,而我则宁愿将其称为读书散文,正如他说,这是“一本用来安放自己内心的书”。
何万敏的这部读书散文分为四个部分:精神状态——对文学写作方式的思考,尤其是对非虚构写作的探寻、诘问;历史现场和这方水土——对历史写作的剖析和凉山彝族文化的观察;文化多棱——对近年发生在这个世界、这个国家种种文化现象的反思。所选议题都是在他长年保持大量阅读相关书籍之后所得。阅读加上对社会现实的现场踏勘和思考,是他这部书的根基。
这本书好读,有何万敏自己的思考是其一,叙事方式是其二。何万敏非常推崇非虚构叙事方式,推崇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历史谈人文。这可能与他长期从事媒体工作有关。介绍彼得·海斯勒,他引用海斯勒在“野味”中描述广东人吃鼠肉的故事;介绍乔治·富兰克林时又采用富氏赖以成名的普利策新闻奖作品“凯利太太的妖怪”中凯利太太手术前的故事场景;在“山谷中传来遥远的回声”中,他讲述2004年徒步穿越洛克路线,到尚不通车的俄亚纳西族大村时,马帮小伙讲给他听的故事:几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去俄亚大村时,面对苍茫的大山、崎岖的山路,一位戴眼镜的姑娘失声痛哭……让人心生怜悯,也心生想去大凉山一探究竟的冲动。
抺不去、挥不掉的凉山情怀是何万敏心中的主题,这情愫在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俯拾皆是。书中“历史现场”和“这方水土”几乎全部写的是凉山,“精神状态”和“文化多棱”尽管谈的是作家们的写作意象,诸如非虚构写作、田野调查、文化现象,看起来与凉山不沾边,但何万敏还是注入了许多凉山元素。谈非虚构写作,他在介绍这方面的大家时,也谈起自己在这方面的探索:2003年大凉山金沙江河谷采访、2004年穿越香格里拉腹地的经历和写作。何万敏祖籍四川乐山,生长于美姑,成于西昌,换句话说,一辈子与凉山摽上了。
选择没有辜负何万敏。在凉山的几十年岁月里,他走遍凉山17个县市。在山顶与放羊的汉子攀谈,在火塘旁烤土豆喝烧酒,他曾徒步11天走进俄亚大村到稻城亚丁,翻山越岭去美姑、昭觉、越西寻访大毕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遍阅能搜寻到的有关凉山书籍,写出一篇篇饱醮热情的文章。尤其让我吃惊和动心的是,他在“古彝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吗?”一文中介绍大凉山深处的毕摩用古彝文释读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罐符号的故事。这个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的陶罐,距今7000多年,上面的56个符号让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而凉山的一位毕摩见到后,立即用古彝文释读出了54个,让专家们目瞪口呆。由此,美国人类学者赫瑞在其专著《从族群到民族——中国彝族的认同》一书中说:“这个事情最终说明彝族发明了文字,汉族的文字是从彝族那里学来的。”真是石破天惊!虽然这一猜测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无疑为我们开启了一道重新认识彝族及其文化的大门。
这是大凉山上多么璀璨、令人神往的星光!
《光闪烁在你的枝头》
作者:何万敏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新闻推荐
甘孜日报讯日前,州环境保护局、州国土资源局、州林业局与稻城县纪委、环林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组成工作组,以现场核查和召...
稻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稻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