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隆
我与方明结识于1995年。当时我任甘肃省教育厅电化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主持策划创作反映甘肃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电视系列片《陇上壮歌行》。该片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教育厅电化教育中心拍摄制作。全片共29集,其中总片3集,片长1小时;分片26集,片长6个半小时。该片是经过一年多的材料搜集、稿件撰写、实地拍摄、精心剪辑,展现甘肃发展的力作。
当时,我们想邀请国内知名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主任、播音指导方明,以及播音指导雅坤来为片子播音,但面临的问题,一是经费不多,二是又不认识方明老师。
无奈之下,我决定自己联系。我先打电话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室,问到了方明家的电话。我把电话打到了方明家,说明了意图,恳望总片部分由他和雅坤担任主播。他听后觉得这个事很好,表示可安排台里其他人播。我一听急了,忙又向他讲述了我们急需加强对外宣传、推动各方面的发展等情况。听了我的陈述,他答应了我的请求。
随后,我和同事赶到北京录音。
播音开始前,方明和雅坤先从提包里取出了随身携带的《新华字典》,一见字典,我们很吃惊——两本字典都被揉得皱皱巴巴,每本字典的前几页都有残损。残破的字典像在对我们讲述,这些专业播音员也在经常地、随时地翻阅字典,确保不播错字、错音。
播音棚和录音间是隔开的,中间有玻璃大窗可透视。我们在录音间里隔着玻璃看着播音现场,此时100多平方米空旷的播音间只有方明、雅坤两人。可他们播音时就好像面对着成百上千的观众,根据稿件的内容,一会儿激情四射,声音高亢;一会儿语调低沉,让人深思,并不时用手势表达情感,让我们看得如痴如醉。这时我们才体会到什么是播音艺术。真正的播音是在用情感说话,用心说话。
片长1小时的总片,完成播音却用了5个多小时。有时是我们不满意,需要重播,有时是两位播音员不满意,自动提出重播;有时我们认为重音应放在“这句话”上,有时方明认为“这句话”情感与句意不够吻合。总之,不论是谁不满意,都推倒再来,直到满意为止。他们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
总片播完后,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问方明,能否安排台里其他播音员完成剩下6个半小时的26集分片。他随即和雅坤商量了一会儿说:“其他26集我们都给你们播了吧!”我们一听大喜过望,可又不好意思地说:“方老师,我们没那么多经费……”方明立刻说:“片酬无所谓,怎么都行。”就这样,我们请到了一流播音员,录制了6个半小时的26集分片。此片完成后在甘肃电视台一周一集播了半年,在中央电视台播了3集总片。
方明大气磅礴、高亢激昂、深沉隽永、催人奋进的播音,不仅打动了成年听众,也打动了许多青少年。我的同事刘波将录音拿回家,她上六年级的儿子听后激动地说:“妈妈,我长大后一定要将片子翻译成外语,让全世界了解甘肃。”
1998年,我从天水到兰州开会时获悉,方明正好在兰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我前去拜访他,他又向我传授了发言的“诀窍”:一是起势不能太高。讲话一开始声音很高,就会越来越高,以致声嘶力竭。二是要大胆运用停顿。句与句之间,尤其是段与段之间,这种停顿,既可以让讲话者得到暂时的休息,也可让听众有一个思考回味的时间。三是欲抑先扬,欲扬先抑。这样对比就出来了,重点就出来了。我把这三条经验分享给大家,大家都受益匪浅。
2021年11月30日,惊闻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于前一日辞世,令人悲痛。
唯愿方明老师,一路走好!
新闻推荐
■新闻链接据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施雨岑)聚焦汉唐时期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国家文物局14日在京召开“考古中国”...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