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丝绸之路史,就是一部中外文明交融互鉴的历史。秉承这样的旨趣,历史学者郭建龙所著的《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天地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着重挖掘中国传世史料,通过讲述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外交家、僧人、探险家的传奇经历,用生动通俗的文字,揭示出丝绸之路的形成、演变、兴盛和衰弱的宏大历史,对中国在丝路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亦给予了深刻的解读。
该书立足中国本土,以丝绸之路为切口,讲述了一部中国对外关系史,也融入了作者深切的思考。这条旷世之路,发轫于西汉。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由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文明的通道,逶迤曲折,历经风雨沧桑,穿越历史的大漠,几经起伏,有过繁华,也有过沧桑寂寥。通过回溯、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这段丝绸之路史,郭建龙指出,古代中国在丝绸之路上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不仅仅是为世界各国贡献了精美的丝绸及其工艺制品,更重要的是,它还从一个个侧面,观照出古代中国的繁荣和强盛,一步一步彰显出巍巍中国的文明进程。缘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认为,主要得益于古代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维护了疆域的完整和统一,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力也因此逐步变得强大。这就为中国丝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丝绸之路就像是一条文明的飘带,在输出丝织品的同时,中国的儒家文化也一并走出中原,与西域的草原文明、甚至更远的地中海文明相互交融借鉴,为中华文明的兴盛与繁茂,培植了深厚的土壤。西汉时期,随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国丝绸开始踏上西进之路,中国的富庶和强大,令沿线国家钦慕不已,中亚、西亚地区的农副产品,也陆续被引进到中国,由此促进了华夏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东晋至唐时期,高僧法显及玄奘先后沿“丝路”前往异域探访求学,带回了佛法和戒律,进而让佛教在中华大地得以广泛传播。宋、元、金时期,是丝路史上另一个高光的时期,贸易活动被纳入国家财政,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对丝路贸易进行保护,助力着经济、文化的日趋繁荣。特别是元代,随着疆域的进一步拓展,陆地和海上丝路两翼齐飞,航海家汪大渊前后两次搭乘商船,从泉州出发考察过许多沿岸的丝路国家,在中外交往史上,留下了许多传承至今的佳话。与此同时,马可·波罗、白图泰等西方旅行家,出于对中华文化的仰慕,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娓娓叙说沿路见闻,介绍各国悠久历史,比对中西方文化,中外文明在这种彼此借鉴、取长补短中,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明清时期,由于推行“海禁”政策,丝路贸易不再繁盛,“丝路”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却通过更多、更广的方式,一直在交融汇通……
全书以时间为序,在为丝绸之路立传的同时,还向我们相继介绍了张骞、班固、鸠摩罗什、郑和、利玛窦、马戛尔尼等一众中外旅行家和探险者;讲述了焉耆、伊吾、高昌、柔然、回鹘、吐谷浑、吐蕃等古国的民族风情和古老文化,饶有兴趣地揭秘着安石榴、葡萄、苜蓿等异域植物和水果传入中国的历史。并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回溯了古代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与丝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所产生的交集,对古代中国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相互博弈中,所作出的各种探索与有益尝试,都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总体而言,《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是一部大书,首先是信息量大,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地域广阔。其次,从内容上囊括地理史、战争史、宗教史到观念史,鲜活地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兼容并蓄的宏大历史。
《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展现了一幅古代中国与世界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它所带来的思考和启迪,业已化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必将推动当代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从而在新世纪的丝绸之路上,奏出更为雄浑的文明交响。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小芳通讯员刘莎莎周维峰一提起飞机,大家都会联想到帅气的机长、美丽的空姐,但每一次安全飞行的背后,其实还有一群...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