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魏丽 梁璐
157名学生,13名教职工,红顶白墙的校舍、焕然一新的操场、绿意葱茏的花园,这所建校于1938年的乡村小学,坐落在崆峒区峡门回族乡白坡村。
9月8日,记者走进白坡小学,目之所及的是独具特色的学生立规养习展示、丰富多彩的阳光艺体大课间、自信满满的开放式课堂、丰硕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
“现在,回流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校长张玉虎笑着说。早些年想“舍近求远”把孩子送进城里好学校的家长,如今都是把“家门口就有信得过的好学校”挂在嘴边。
金秋开学季,在这所拥有83年历史的小学里,记者试图从它的嬗变中,找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样本,点亮乡村文明的光源,吹响乡村教育振兴“交响曲”的动人前奏。
转变
转变,源于不断增强的教育底气。
乡村振兴,首先要实现乡村学校的振兴。白坡小学校园里,一棵枝叶繁茂的古樟树见证了这所乡村小学几十年的变迁。就在十年前,操场晴天有灰、雨天有泥,校舍冬天冷、夏天热,尽管教学条件逐年改善,可还是不尽如人意。
2014年起,一个个变化“扑面而来”:崭新的课桌椅、电教化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师生阅览室、科学实验室、卫生室等一应俱全,教学软硬件设施升级迭代,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起城里的学校来,一点都不逊色。”六年级郭瑞自豪地说:“喏!你看,我们操场上随风转动的风车是全乡最美校园呢!”
对于学校的变化,坚守乡村教育近30年的张玉虎深有感触:“几十年来,国家的变化日新月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农村学校的变化,不断改善的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现在学校教学设施配备齐全,各种功能室设置完备,光纤宽带接入率100%,全部达到标准要求,完全能满足师生需求。”
不变
让每一粒种子都开花,我们就是在变与不变中前进。
“不变的始终是一代代扎根乡村的教师教书育人的理想,还有孩子们的求知愿望。”教龄17年的白坡小学教师杨林说。
“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这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思考,更是他们的行动力——在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轨过程中,学校牢牢紧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007年以来,白坡小学开设了音之灵合唱团、美联画社、墨香书社、韵动部落、星梦话剧社、八音乐坊、信息课堂等多门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定期开展校园阳光体育、学科知识竞赛和主题演讲等,庆六一、迎国庆、春季田径运动会、冬季趣味运动会等重大庆典活动,已成为连续多年的校园传统。
除此之外,学校还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制定了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和实施方案,开发实施了三个系列十个学科十一册校本课程教材,研究开发的“五步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市、区教育领域的高度评价。
“农村孩子的家庭条件和城市家庭相比确实有差距,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努力缩小这个差距。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张玉虎说。
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白坡小学的孩子们奔向各自上课的地点:喜欢音乐的孩子汇集在一起,沉浸在美妙的乐曲中;喜欢动手探究的孩子,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奥妙。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俞树红)9月13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甘州大白菜(娃娃菜)顺利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