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茹佳佳 通讯员王圆
中共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党校(培训中心)的“前身”是原兰州电力学校、兰州电力技术学院以及原甘肃电力培训中心,是承担全省系统员工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教育阵地,“两校”40多年的办学历史为甘肃电力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一批批有价值、见证甘肃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档案和人才成长档案。该单位档案室现存留各类档案21769卷,其中学生档案5449份,继续教育学历档案527份,其他档案(文书、工程、合同及实物、视频等)15793卷。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加强,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的规范管理,让该单位馆藏的2万余卷历史档案充分“活”了起来,在档案利用上发挥有效支撑作用,让企业员工找到了“家”的温馨和组织的温暖,高效推动了公司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发掘档案潜在价值让沉寂的历史会说话今年以来,该单位聚焦党史学习教育“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立足自身、服务惠民,充分挖掘历史档案潜在价值,加大干部人事档案核查力度,特别是针对个人档案中缺失的学历教育等基础原始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为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撑,助力青年员工成长成才。
“在人事档案的梳理中,我深刻认识到学籍档案在个人档案中的重要性,包括报考、入学、学业成绩、在校表现、毕业评价、奖惩情况等,这些信息在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公务员选拔、办理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出具相关证明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毕业生的学籍档案信息不完善或原始资料遗失,给他们带来了极大不便和困难,甚至有些涉及到个人落户、就业、升职、评审等重大事项,甚至到了一票否决的地步。所以,我们档案室工作人员本着为毕业生负责的态度,加快梳理人事档案,查缺补漏、追踪溯源,最大限度将缺失档案追踪回来。”该单位档案管理专责说道。
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好这批人事档案,该单位档案管理人员逐项梳理、规范自“两校”成立以来的历史遗留档案(学籍档案)。因学校招生年代跨度大,学生入学形式复杂多样,学籍档案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整理难度较大。据统计,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有近6000份毕业生档案滞留,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毕业生学历教育记录,该单位档案室将这批档案逐份登记,并按照项目档案制作电子目录,按照“形成年代——年级——班级——专业”进行分类,并以此顺序上架排列、详细标识,做到一目了然,查找高效。截至目前,已累计补充梳理学籍档案6689份。发挥档案“身份”价值让员工找到“家”“尤其是今年以来,‘两校’毕业生的学籍档案查询业务量激增,有些档案因为时间跨度太长,查找起来很费时费力。但我们档案室每一位工作人员一直秉持尽力而为的态度去对待前来寻求帮助的毕业生,想尽一切办法去查找需要的资料,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得到了单位、个人的广泛好评,为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树立企业形象、支撑公司全面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两年来,该单位档案室先后累计查询历史档案738人次、整理移交学籍档案424份、出具相关证明110份,接待各类学籍学历电话咨询270余人次,涉及甘肃电力行业、公司系统及其他社会单位20余家。
“非常感谢电力学校档案室的最原始记录(资料),让我找到了原来的‘身份’,为我今后的职称评定、岗位晋升提供了很多益处”。国网定西供电公司职工于彩云在找到其学籍档案后兴奋地说道。
发挥档案“身份”价值、体现文献历史价值、完善档案利用价值,深入挖掘历史档案的潜力和功能,提升档案管理业务水平,同时为人才培养和成长打通“基础资料”第一关,为优秀青年干部评先选优、推荐选拔提供重要依据,有效支撑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这是该单位发挥档案价值“为群众办实事”的有力实践。
新闻推荐
陇西讯日前,由光明日报社联合中华诗词学会、《诗刊》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百年芳华丹心向党”诗歌征集活动揭晓,定西市...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