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后疫情时代,拿出手机,扫扫健康出行码,成为人们出入各大公共场所的日常操作。8月初,大连一名老人因没有健康码而无法乘地铁并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的新闻引起关注;前段时间,哈尔滨一名老人因乘车时无法出示健康码而遭司机停车拒载,还被乘客谴责的新闻也引发热议。后疫情时代,尽管微信与智能机在老年群体中加速普及,但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一部分银发族对此的接触、使用仍然是有限的,他们在平时的衣食住行中确凿地面临着“数字鸿沟”带来的困扰仍值得深思:面对迷失在智能化时代的老年人,我们该怎么做?
现状:疫情期放大数字化、智能化需求
“来医院看病的患者、体检的市民必须戴好口罩,出示预约短信、有效身份证件以及健康码才能进入,少一个我们都是不让进的。”9月23日,省人民医院门诊入口处的工作人员说。
此后,记者又走访了省博物馆、火车站等地。上述场所无一例外都需要市民提前关注“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微信公众号,申领健康出行码以备进入时查验。还有一些写字楼也要出示绿色健康码才能进入。
尽管后疫情时代智能手机普及率不断提高,但在老年人群体中,会熟练使用的仍为数不多;即便如今“无现金社会”已到来,老年人购物时,现金交易仍是首选;用智能手机预约挂号看病更是很少有老人会用到;网上办理养老金认证快捷方便,但跟着机器眨眼、点头了快10分钟,还是没认证成功;尽管智能客服24小时在线,但反映问题,智能客服一遍遍播报着名目众多的转接号码,跟机器对话了快半小时,也联系不上一个真正的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约2.5亿,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4.5%。这表明在我国还有不少人过着“失联”的生活,这其中就有许多银发族。
改变:老年人其实也想拥有智能手机
记者对兰州多个家庭进行了调查,老年人适应智能手机的问题普遍存在。虽然不少老年人会发语音、会抢红包、会在朋友圈点赞,但在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深度交互领域却并不在行,却也在做出改变、积极尝试。“我不会手机点外卖,疫情爆发的时候,都是子女网上买口罩、买菜给我送过来。但疫情过了这几个月,我和朋友出去,也开始尝试自己团购、买优惠券,上公交车人少的时候还会特意刷刷乘车二维码。”因为这次疫情居家隔离,家住银滩花园的63岁市民魏阿姨开始自己尝试一些手机相对“复杂”的操作。“我老爸今年72岁了,玩朋友圈比我玩得还嗨,每天都发照片或者转发一些养生的内容。出去转公园、带孙子出去玩什么的都爱在朋友圈里晒。他活得比我充实。”市民孙先生说,他工作忙很少玩微信,偶尔上微信也是跟领导和同事交流工作上的事。疫情后他送给老爸一部智能手机,本来担心他不会玩,结果教了一会儿,他老爸就上瘾了,只要有空就抱着手机玩,他妈都开始抱怨了。
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年人点外卖、刷二维码都是使用的微信或者支付宝账户余额,而不是关联银行卡。子女负责给老人的账户转账,被普遍认为是比较安全可控的方式。
扩展:困境怎么解?“适老化”改造很重要
近年来,不少学者、社会工作者都在研究如何做好银发族“数字化”转型,使老年人在互联网时代不至于落伍和被边缘化。一点共识是,加强代际交流,通过社区、专业社工机构、老年大学、老年服务机构组织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老年人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使用微信等新技术工具的能力。
市民张女士对此深有体会,“今年这个特殊时期,让我们和父母多了在一起的时间,家里比以前更加温馨了。身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在平时多抽点时间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教他们学会如何使用各种软件,让他们尽量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适应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我们有一天也都会老,那么就一起学习、一起过好我们每一天的生活。”
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在一些服务项目上,应针对老年人开设一些特色服务窗口,减少老年人办事时间等;在技术设计和服务中要考虑到日益庞大的老龄群体的需求,创造一个技术对老年人更为友好且信息无障碍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老年大学或者社区,还需要再多一点关心,开设智能手机培训班、智能家电如何使用等课程,教一教老人们怎么用手机、家电,怎么避免网络骗局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丹
新闻推荐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 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行债权转让通知暨债务催收联合公告
根据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行签署的《资产转让合同》(合同编号:CC...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