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2020年8月28日,由甘肃省文联主办,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甘肃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承办的“甘肃文艺论坛·后疫情时代文艺创作传播对策研讨会”在兰州召开,对后疫情时代文艺创作和传播进行了探讨。
研讨会上,汪彤等12位来自全省的各门类文艺工作者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对后疫情时代文艺创作的新样式、传播的新手段进行思考与分析,与会者认为,后疫情时代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和人的心灵所受到的巨大冲击为创作者感受、思考、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对象、多维的角度,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对文艺作品传播的巨大作用,努力在内容生产坚持艺术本体和质量第一的前提下,积极开拓新媒介传播的渠道与方式。
天水市秦州区作协名誉主席汪彤认为,后疫情时代文学创作会有三方面的变化:首先,作家的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作家对文学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刻,文学反映生活,记录时代的作品会不断涌现。其次,针对疫情变化,作者写作也会做适当调整,比如题材更有针对性,主题更加鲜明,具有导向和引导性,人物和故事更能反映中国人在抗疫情中的坚韧、执著、勇气等。第三,文学传播的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更多变化,互联网“云文化”将成为作家文学作品传播的主导。
省评论家协会主席马永强说,疫情使人们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脉动和力量。经历了疫情的重大影响后,通过回望和审视,看似恢复的一切实际都被改写和重构,通常意义上的“中心”和“边缘”这样的空间概念,内涵被“改写”和“重置”;被“重置”的还有人与人的关系,疫情期间一米的“身体距离”“防疫距离”,成为人与人的“社会距离”,但从此形成的人的“心理距离”却是无法丈量的。人们需要抚慰、需要救治、需要力量,更需要重建信任,这是文艺创作的使命和任务。因此,当下亟须有温度、有质感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积极地介入社会生活,回应现实。新时代呼唤文艺作品穿透文本、直抵人心的“共情”力,呼唤文艺作品表现“时代气象”,这是所有的文艺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使命和担当。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室主任董正韬认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命的感知方式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纪录片作为以客观、纪实、时效为基本要求的文艺门类,迎来了不可回避和逆转的改变,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更加关注于眼前和身边,不再刻意追求宏大架构和政论宣讲;二是定位与视角更加丰富多元;三是用作品承担起纪录片人的为民族立传、为时代立碑的担当和使命;四是导演要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客观要求,并在创作理念上做出相应改变;五是要梳理传统创作模式与新媒体的关系,紧密利用新媒体进行纪录片的策划、创新与实施;六是制作和播出也将呈现出新状态、新业态和新姿态。
甘肃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张彤说,后疫情时代文艺创演有两方面的突出变化:一是创演原生动力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二是人民大众的认知发生变化。创作者、接受者都更倾向于贴近现实、有情怀、有温度、弘扬正能量的文艺作品。
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正茂说,后疫情时代世界发生巨大变化,文艺工作者要敏锐地捕捉到巨变的影响,用责任和担当记录时代,为时代立传、为人民写作;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将其作为未来创新发展的新领域和新阵地;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文艺创作,努力在变局中开新局。
新闻推荐
《2020暑期“新跟团游”复兴报告》公布 私家团十大热门目的地省份甘肃位列第三
今年的暑期注定与往年大不相同,今年暑期旅游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9月1日,由携程平台发起的“新跟团复兴联盟”发布了《2020暑...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