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有两组商队,看样子从新疆过来,一组带着吐鲁番葡萄、水晶杯子;一组携着妻儿带着馕,他们坐在骆驼背上,沙尘拂过,驼铃声阵阵……
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的艺术和美学,几乎都在烟尘之中,那儿始终有着驼铃声回荡,声声入耳、绵延不绝。这是2019年秋天,我在敦煌夜市中想起的。
——题记
出于对西北辽阔壮丽的爱,我从青海湖辗辗转转回去,行经西宁再路过银川,进入甘肃西隅一直到了敦煌才停下了脚步。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过这里开凿出第一处石窟,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已经在中国文化中存在了一千六百多年。
《敦煌县志》之类的史书上说,444年,北魏为经营西域与抵御北方柔然,设立了敦煌镇。仅一年后,太武帝拓跋焘从凉州发兵,击破鄯善、战败龟兹,以敦煌连接中原和西域,使各民族生产、生活交流恢复起来,因西晋末年战乱而断绝的丝绸之路被再次打通。
“文化是人民创造的,总得有人来往才行”,“人来人往,意味着民族习性的交融,生活习惯的交汇,于是,便有了文化的交融、艺术美学的糅杂和取长补短”在走向夜市的路上,我这么想。敦煌夜市是热闹非凡的,保留着都市所没有的烟火气。
深夜十一点,正是各种活记最忙的时候,从西到东,由民俗街到烧烤铺子的两百米,飘着馕饼味和烤肉香,滋啦声时而清晰,时而远去模糊,哈萨克姑娘和小伙子正在吹笙,身旁的两位维吾尔族少女穿着樱红与宝蓝色相间的布裙,随乐声舞姿翩翩。裙踞飘荡之际,裹挟着西域风情的美摄入人们的灵魂。晚风吹过,引得驼铃声“哐哐当当”,那声响沉闷却又清脆,回荡地响着。商人们的脚步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物质资料与审美情趣,成为了艺术创造的基础和美学部分。
在鸣沙山10米到40米高的崖上,莫高窟呈蜂窝状分布,南北纵横1600多米,连接了南北朝到隋唐的文化与艺术美学。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北魏、隋唐的几个洞窟,当时营造的佛造像,整体由风骨奇丽纤瘦到丰腴大气为变化。
284窟开凿于北魏,窟内群塑为敦煌彩塑代表作之一,是少数未经后世改动的塑像。由四组塑像构成,“佛说法、禅定、苦修、成道”,每组塑像有三尊主像。我行走在其间,举目仰视、瞧着,只见佛陀端坐在莲花上,神态安详,眉宇间透着和蔼与慈悲;随侍菩萨立于龛外两侧,安静祥和,诉说着岁月静好。“这是北魏中心塔柱窟的典型特征”工作人员介绍到。
与之对应的248窟,则属于北魏末期的雕像营造,主雕像释迦牟尼神态沉静,身披绯红色通肩袈裟,手指细长绵软,盘膝坐在圆形莲花座上,衣裳纹路是细长缜密。随侍菩萨露出温和、随性的神态,佩戴仰月宝冠,长圆形脸,双目低垂凝视,双手合十。“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窟内佛像、菩萨像的风格变化,可见当时,不同民族间生产、生活的交流,形成了文化与艺术审美的变化和发展”我对工作人员的解释,是很认同的。
盛唐到中唐时期(玄宗至宣宗朝),粟特人为了贸易与文化交流,从中亚西部过来,敦煌成为中转站。唐代艺术审美又融合了粟特人的体态与审美观,便有了敦煌文化与美学。而隋唐是古典时代的精华部分,这些西域商人的频繁往来,“哐当哐当”驼铃声的绵密,让莫高窟的营造与敦煌走向了全盛期。
2017年,我在敦煌莫高窟的另两处,见过著名的卧佛和四十多米高的立佛,都是唐代代表性佛像营造。那尊卧佛身长十多米,体态从容柔软,衣衫轻薄一层,丝绸纹像水的波纹波痕,层层叠叠铺展过去却又自然,“真是十分具有美感”我对身边人说。立佛的身形饱满,一袭宽袍薄衫,线条如面如线,从容地由上到下徐徐拉下,像极了人的皮肤上的自然纹路,据说面容是按照武则天的相貌打造的,带着肃穆也有些慈悲和感性,气质雍容中透着端庄。一束深橙色的夕阳滑入了洞窟,正好照在佛陀的脸上,更透出温暖与柔和,彰显佛陀“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
站在莫高窟里,总能听见驼铃声从各个方向传来,从佛陀慈悲的眉目里、从彩塑艺术的苍凉之美中,洞外来往的商队中,声音隐隐约约……除了雕塑家、僧侣、来往商队,还有文物保护者传抵的声音,他们也是骑着骆驼、弄着铃铛来的。
“常书鸿、常沙娜、樊锦诗”……如今,置身莫高窟里,观赏者们被规定时间不超过十分钟,这么做是为了把对壁画有害的二氧化碳降到最低,樊锦诗在《我心归处是敦煌》里,特别提到对莫高窟的维护需从日常细节入手。所以,才有了保存至今的这些营造。来此驻足的人们,也才有幸得见各类风格的佛像艺术塑造,千奇百态、缤纷多彩的佛窟壁画。
在莫高窟稍作停顿,我放空了自己的灵魂,再去著名的月牙泉。我的心是空的,看到的泉水便是静水流深,我看见了那座唐宋风格的木塔。在一枚月牙儿的黄昏里……远处有两组商队,看样子从新疆过来,一组带着吐鲁番葡萄、水晶杯子;一组携着妻儿带着馕,他们坐在骆驼背上,沙尘拂过,驼铃声阵阵……在敦煌这片荒芜的大地上,如水一般泠泠欲滴。
□顾伟
新闻推荐
本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记者从7月9日在东乡召开的临夏州社会力量助力挂牌督战工作推进会议上获悉,甘肃省认真落...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