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盛夏时节,走进天水市秦州区太京镇马家窑村大樱桃种植示范基地,一棵棵长势喜人的樱桃树上,挂满了圆溜溜的大樱桃,像无数个晶莹的红玛瑙。
恰逢樱桃销售时节,石武奎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红彤彤的大樱桃装满了一筐又一筐。
虽已年过古稀,但石武奎一点也不服老——从樱桃树的种植、管护到大樱桃的采摘,他事事都干,指导带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通过种植樱桃脱贫致富。
“石武奎呀,是秦州樱桃种植第一人。”乡亲们纷纷这样说。
这还得从30多年前说起。
1982年,石武奎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当地科技局牵上了线。科技局工作人员想将他家的2亩地作为实验田种植樱桃树,思想活跃、敢于探索的石武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前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2亩庄稼地变成了樱桃园。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秦州区果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喜林说,因为那时老百姓都指望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
“那时候,大家都嘲笑我把良田糟蹋了。”石武奎笑着说,儿子也不愿意,因为种植樱桃树,自己还和儿子吵了一架。
因为管护不当,本来计划3年挂果的樱桃树在第三年却没有挂果,村民们纷纷笑话石武奎种的不是果树而是“风景树”。儿子也不乐意了,拿起锄头就挖树,最终在石武奎的阻拦下,保留了40棵樱桃树。
到了第五年,樱桃树挂果了。看着一颗颗红彤彤的大樱桃,石武奎喜出望外,拉着樱桃去县城出售,然而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人们都不认识大樱桃,认为是野果,不愿意买。
这可咋办呢?看着堆积的大樱桃,石武奎犯难了。在当地果业局的帮助下,他把樱桃运往兰州。因为挂果时间长、口感好,石武奎的樱桃以1斤1元的高价,很快被抢购一空。
“石武奎家的樱桃卖了1000元。”这个消息不胫而走,马上传遍了全村。
“1000元,这在当时的农村可是一笔‘巨款’。”石武奎笑着说,因为这个转折点,村民们对樱桃有了新的认识,都来自己家中“取经”,并开始种植樱桃树。
为了鼓励村民,当地政府补助购置樱桃树苗的费用,科技局、果业局、村民各出一部分钱。“当时一株樱桃苗大约3元,对马家窑村这样一个贫困村的村民来说,即使有补助,购置苗子仍是一笔很大的支出。”王喜林说,但是大家的积极性很高,1角、5角、1元、10元……村民们自筹的7000多元整整装了一小提包。
现在,马家窑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了樱桃树,靠发展樱桃种植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石武奎家的樱桃种植面积已达到70亩,目前,50%的樱桃树已挂果,年均收入80多万元。
“现在家里的樱桃树主要靠儿子管护,我还要帮村里人修剪果树,给他们传授种植技术。”石武奎笑着说,这是自己最拿手的事情。
新闻推荐
朱天垣,硕士,兰州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助理,专业方向为妇科微创技术及妇科内分泌。2011年被评为“甘肃省医德医风先进个人”;2014...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