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甘肃 兰州市 嘉峪关 金昌市 白银市 天水市 酒泉市 张掖市 武威市 定西市 陇南市 平凉市 庆阳市 临夏州 甘南市
地方网 > 甘肃 > 今日甘肃 > 正文

文化就是挖掘和传播 访文史档案研究者姜洪源

来源:兰州日报 2020-05-14 02:45   https://www.yybnet.net/

姜洪源 著作

姜洪源

出生于1952年,东南大学毕业,学的理工科。毕业后在甘肃省档案局工作。主要做民国档案整理工作、档案史料编研工作和《档案》杂志编辑工作。先后任甘肃省档案馆整理部主任、副馆长,《档案》杂志总编。与人合作翻译《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著作《名札集束——兰州城关书札掠影》、编写《甘肃省志·档案志》(副主编,总纂),具体编纂《甘肃抗战实录》《甘肃生态环境珍档录》。同时也参与本省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先后编纂《甘肃省志·残疾人工作志》(总纂),《甘肃省志·工业经济志》(副总纂)以及第二轮《甘肃省志·文化志》编纂工作。

让更多的人了解兰州爱上兰州“黄河之滨哪儿最美——市民最喜爱的十大景致大型评选活动”日前结束,作为评审专家之一的姜洪源贡献了诸多金玉良言。近日,记者又走进了姜洪源的办公室,听他讲述了档案中的文化故事。

姜洪源出生在黑龙江,父亲从事建筑工作,为了支援大西北1954年来到了甘肃,本着“先生产、再生活”的原则,在其父定居甘肃后,1956年4岁的姜洪源随母亲也来到了甘肃。“当年我4岁,那时兰州没有像样的马路,都是马车来接我们,生活条件真是非常苦。可我虽然出生在东北,但成长在甘肃,因此我也是一名‘老兰州’,我非常热爱甘肃的地方文化。”姜洪源说。

姜洪源从小喜欢文史,姐姐高中时的语文书是他最爱的读物,因为书里面有很多历史的内容。但喜欢文史的他在上东南大学时,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大环境影响下选择了理工科,但是大学毕业后,喜欢文史的姜洪源还是选择进入了甘肃省档案馆工作。他告诉记者:“我觉得不管搞什么专业,理工和文史是相辅相成的,档案工作中也需要用到理工知识。可终究是学理工出身,为了搞好档案工作,我只能边工作边自学文史。”进入档案馆,姜洪源从事的是整理工作,这项工作极其繁琐且任务沉重,但他却干得非常得心应手。他说:“档案整理工作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由于各单位收集来的资料是无序的,我的工作就是化无序为有序,目的就是整理出目录让读者好查找。我在档案部门的绝大部分时间和工作就是整理档案,这给年轻的我积累了人脉和很多知识、经验。”

在谈到档案工作时,姜洪源的原则就一个字“准”。可就是这简单的一个字,要做到是何其难。姜洪源告诉记者:“退休后我被返聘编写甘肃省志档案志,可是没有什么依托,资料很有限,但在两轮档案志的编写中,我第一轮追溯到秦代、第二轮追溯到商代,怎么找资料?就是靠挖掘。例如西北在清代以前的档案在民国时被焚毁过,因此明清两代的甘肃档案非常少,明清之前的就更少了。可是档案不能有断层,我就考虑怎么挖掘,当时省图书馆西北文献部拥有不少的资料,那里成为我的主阵地之一,现在我编写的几本书大部分资料都来自那里。有了资料,还要去考证,档案工作最忌讳的就是‘不准确’,这些旁证资料、考古资料都要一点点去挖掘、整理,就这样通过不断地挖掘和完善,我完成了档案志的编写。所以我的体会是,不管什么资料,挖掘出来后还要核对,这必须要‘准’,近年来我编写作品都要注明资料的出处。记得一次我去档案馆查档,遇到了一位外地来兰的查档人员,交流中我了解到他手中的一些资料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我就拍照采用了,而文章中我注明了资料的来源,这样就是为了做到准确。”

兴趣、人脉,这是姜洪源手中的两大法宝。他说:“档案工作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没有兴趣坚持下来并不容易,我正是在兴趣的驱动下,整理了多年的档案。而通过工作,我结识了很多朋友,大家的学术资料是共享的。我有一些朋友需要资料了就会找我,而他们如果发现了一些新资料也会给我。记得一位朋友要写抗战时的作品需要资料找到了我,而我恰好手边有一些新资料,如抗战时兰州的抗战物资绝大部分都要通过中山桥运输,我发现了一份当时甘肃省政府的文件,在主要桥梁附近都要建浮桥,称之为军事济渡工程,以防大桥被轰炸后可以继续通行。实际上中山桥左边不到50米的地方就建过一座木板桥。这些资料我就给了我的朋友,帮助他完成了作品创作。”

甘肃省档案馆和档案局合并后,姜洪源遇到了工作的选择,身为档案馆副馆长的他可以到部门、处室担任领导职务,但他却选择了没人去的《档案》杂志编辑部。这个选择很多人都看不懂,但姜洪源却非常喜欢,因为这里是他将档案“搞活”,用文化的手段传播出去的最好阵地。姜洪源告诉记者:“过去发生的事情由于时间湮没了,我的工作就是挖掘,从史料文献里挖掘,干了半辈子,但辛苦挖掘出来的资料就停留在电脑里、桌面和笔记本上这是不对的,还需要传播。我选择去《档案》杂志编辑部,就是要将文史档案传播出去。”《档案》杂志,在姜洪源手里焕发了生机,1999年成为全省一级期刊,2000年后更是全国核心期刊。“刚做杂志时,我就在考虑如何将资料的文化性和故事性表现出来。我当时找了很多省市的文化专家,根据他们的研究方向给他们提供资料,‘命题作文’让他们来写,这些稿件资料翔实、故事丰富,读者都非常喜欢。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档案》杂志,更多的人开始给我们写稿,刊登了很多拥有鲜为人知故事的作品。”姜洪源说。

搞了多年的档案工作,姜洪源对这项工作有着自己深层次的看法。他告诉记者:“档案工作一直是以文字为主要依据的,忽略了影像资料的作用,因此老照片是我搞档案工作多年来一直感到遗憾的事,这些影像资料都是历史的一部分,而档案工作忽视了这部分内容。如今,我开始收集这些老照片,我发现清末民初,摄影技术成熟后,喜欢拍照片的人多了,但又有限制,有资格拍摄照片的有几类人,传教士、军政人员和游历者等。如今我收集的照片清末到1949年前的主要照片都有了,涉及的拍摄者二十多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这几类人外,当时的记者也拍摄了很多照片刊登在报纸上,这些都非常宝贵,以前我的一些作品没有这些图片资料,而这几年我都找到了。如今省图报刊室和高校网站是我最为留恋的地方,里面有很多影像资料,这些资料很多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是件很遗憾的事。”

在担任《档案》杂志主编时,姜洪源很好的将档案和文化结合了起来,并将其传播了出去,因此他对甘肃文化的研究不可谓不深,在谈到甘肃文化时,姜洪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说:“甘肃人不排外,但思想保守,而且甘肃文化研究‘深入不下去’,大多都是从文献到文献,缺少新的探索、挖掘。拿兰州来说,黄河风情线非常美丽,但大家只是拿铁桥、水车等来表述、研究。兰州不能孤立地看,而应当从地理位置来综合的去挖掘她的历史。兰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向西能进入新疆甚至东亚、西亚,向东有三条路可以到中原,因此兰州的位置很险要,才有了兰州历史上的五次位置变化,而兰州更是南北运输的主要地方渡口众多。在我看来,这些才是兰州文化的重点,是风情线的重要历史,只有深入地挖掘这些文化,才能让人们更了解兰州。此外,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信,持之以恒地去做文化这件事,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看到兰州的魅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孔德胜

新闻推荐

中国移动5G信号覆盖珠峰峰顶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王亚蓓)4月30日15∶55,中国移动经过连日艰苦奋战,在珠峰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开通全球海...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文化就是挖掘和传播 访文史档案研究者姜洪源)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