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丽丽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甘肃省各级残联将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纳入当地精准方略,通过加大对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居家就业、网络就业扶持等一系列举措,帮助更多的贫困残疾人实现了就业脱贫。
技能培训重拾生活信心
权红梅是定西市安定区新集乡的残疾人,15年前,在外地打工时因为一次事故,她失去了双臂,这场意外让她原本贫穷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能够自食其力,权红梅通过反复练习,学会了用脚刷牙、洗衣等生活技能。之后在当地残联的支持下,她参加了残疾人培训班,学会了珠编、刺绣等手工艺品制作。
权红梅说:“现在我不仅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平台销售自己的手工艺品,赚得一份收入,还能通过平台向更多人展现自己的自信。”
目前,权红梅已经绣了很多作品,“花开富贵”“鸳鸯戏荷”“国色天香”“家和万事兴”等,一针一线皆是她用双脚绣出来的。
“很感谢政府为我们残疾人组织的技能培训,让我们有了一技之长,我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帮助,盖起了新房,生活越来越好。”权红梅说。
据了解,近年来,甘肃省针对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少、社会参与能力弱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脱贫。
就业顾家两不误
肢体残疾人王海是天水市麦积区贫困残疾人就业托养扶贫车间的员工。他说:“之前由于身体残疾不能做重活,我只能靠打打零工维持生计,对生活也丧失了信心。自从被麦积区残联推荐到扶贫车间后,我整个人不但面貌焕然一新,还学会了新技术,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扶贫车间负责人说,开设扶贫车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多一条致富增收的门路。
为了解决残疾人因自身残疾导致外出务工难、就业增收无门路的问题,天水市在麦积区启动了以政府购买社会机构服务的形式,开展贫困残疾人就业托养试点工作。通过将培训与就业、培训与扶贫、培训与科技普及相结合,帮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参加创业心理、就业理念与常识、手工艺品制作等培训,使残疾人能够熟练掌握就业技能和就业知识,就近在扶贫车间就业,从而真正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
据介绍,为了扩大残疾人的就业渠道,省残联在组织培训的同时,还为贫困残疾人在资金、场地、设备、市场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一系列就业创业服务与扶持政策,并通过积极开展劳务信息服务,疏通打工渠道,帮助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和输转意愿的残疾人实现输转就业,使贫困残疾人家庭工资性收入得到持续增加。
2019年,全省残疾人事业多点突破、全面推进,取得长足发展。6.9万建档立卡残疾人实现脱贫;“两项补贴”极大扩面,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残疾人直接受益3.16万人;开通网上办证,推行“上门办证”服务,持证残疾人由77.9万增加到83.6万。
多举措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除了帮助就业创业,甘肃省还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帮扶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增收。去年,省残联在全省10个市州及所辖县市区开展的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包推帮”活动,投入1000万元,扶持24个贫困县的39个贫困村发展种养加产业,精准扶持贫困残疾人1210户。
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华文哲表示,今后,甘肃省将进一步推动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公益岗位扶贫等政策措施落地,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脱贫增收。同时多措并举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提高就业质量。推动机关事业单位按比例就业,加大辅助性就业扶持力度,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加大对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居家就业、网络就业扶持力度,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继续推进残疾人就业机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已有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作用,带动更多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残疾人创业。加大农业科技、电子商务、盲人按摩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深化盲人按摩提质转型,打造盲人按摩甘肃品牌。
此外,甘肃省还将全面加强残疾人文化体育,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文化进家庭、进社区等项目,实施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项目4000户,推动各地将残疾人文化工作纳入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和残疾人文创产业发展,打造残疾人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品牌。
新闻推荐
2020年底,全省食品生产“透明车间”实施率60%以上,食品流通“阳光仓储”实施率50%以上,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达到2.5万...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