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走近矿山,走近奋斗在矿山的员工时,才真正理解了他们的艰辛和不易,体会到他们的执着和挚爱。在金川集团公司龙首矿采矿场,这儿随处可见矿山工作者为梦想驻扎矿山任劳任怨、忘我工作的情景。他们远离都市的繁华,用寂寞和执着编织着人生的梦想。
近日,记者走进龙首矿采矿二工区,见到了“金川工匠”铲运机司机的带头兵——张军,跟随他忙碌的身影,走进了矿井深处。
29年的坚守无怨无悔
11月10日上午10点30分。金川集团公司龙首矿1210水平采场,身材健硕、面容黝黑的张军穿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全副武装地在铲车驾驶室内忙碌着,猛一看,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普通的铲车司机就是闻名全矿的“金川工匠”——龙首矿采矿二工区铲运机司机张军。
行走在矿道里,耳边不时传来犹如飞机飞行时的轰鸣声,这是矿道里最重要的运输工具铲运机在工作,据说这个10.6米长的庞然大物自重近34.5吨,一次可铲出17吨左右的矿石。
如同蜂巢里的工蜂,铲运机司机是矿里最辛苦的工种之一。矿坑出产的矿石,由铲运机司机不分昼夜地运输。在距离地面500米的1210水平采场,地面潮湿积水,巷道狭窄阴暗。铲运机轰鸣着,奔来驶去,虽然光线很暗,驾驶室里的司机戴着安全帽和防尘面罩,从他炯炯的目光和全神贯注的神态中,记者认出他就是张军,只见他手脚并用,铲矿、疾驶、倒矿,在数秒之内完成,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见到记者走过来,他从驾驶室出来,将安全头盔摘下,露出的头发,被汗水湿了一圈。毕竟,他今天已经工作了2个多小时。
“很多人都嫌这个岗位太苦太累而跳槽了,铲运车司机不仅要忍受高强度的噪音,而且要忍受高强度的工作,从上早班到下中班十几个小时,我们马不停蹄地在黑暗的矿道里穿梭。”龙首矿采矿二工区区长柳军斌告诉记者,张军已经在井下工作了29年,是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铲运车司机之一。
1990年,21岁的张军从辽宁老家招工来到金川集团公司龙首矿,第一次坐罐笼下到几百米井下时,张军就对盘曲迂回的井下巷道和力大无比的铲运机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他如愿当上了一名铲运车司机。
“你刚来到矿上,要先熟悉井下环境,我们的工作就好比‘淘宝’,当一名好矿工就是要多出矿,多挖宝。”负责带他的师傅跟他说。
从此,张军便跟随师傅请教学习。
爱惜设备的细心人
张军把出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当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来理解。要知道从没开过车的人,操纵10多吨重的庞然大物,在井下狭窄、弯急、光线弱的巷道里行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拿下”这个“大家伙”,他就认真观察师傅操作时的姿势、手法,仔细琢磨铲运机的传动原理和制动性能。每天他上岗前,先检查柴油、机油是否能满足当班生产,传动轴螺丝是否牢固……
在实践中,他将高效采矿和精心维护设备有机结合起来,摸索出一套“铲矿准、装矿满、运矿稳、倒矿快”的出矿工作方法。他克服作业区温度高、粉尘浓度大等困难,常常是干到矿石粉尘和铲运机排出的尾气挡住了眼睛才停下休息,等粉尘散尽后又投入新一轮战斗。
“低故障、会检查、懂技术”是张军出矿量遥遥领先的“杀手锏”。
在井下出矿,产量是考核一名铲运司机工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他常说,一名合格的铲运机工,就要出满勤、干满点、保安全、创高产。他所在的班组每班平均铲出3个掌子面的矿料,重达420吨,每月可出矿6000余吨,为工区均衡、高效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名优秀的铲运机工光会熟练驾驶是不够的,还必须尽职尽责地爱护设备,保养设备。”刚参加工作时,师傅就叮咛他。于是,他每天上机前,都采用“看、听、摸、查”的办法,全面检查设备的工作状况,发现故障及时排查解决。一次夜班,在点检设备时,他发现中间传动轴支撑轴承座的四条连接螺丝松动,如果不及时处理,传动轴就有可能被打断,从而影响生产。他立即找来工具,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紧固好松动的螺丝,恢复试车后,铲运机运行正常了。虽说处理故障浪费了一些时间,但他深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最终,超额完成了自己定的班产计划。
由于铲运机的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司机单人单车,独自在远离铲运车维修硐室的地方工作,为赢得更多的出矿时间,张军建议同事们每天随身携带常用的维修工具和配件,如果遇到小问题,就现场动手解决,发生大故障,就和铲运车维修工人一起检查、分析和维修。长期以往,大家的铲运车维护、维修水平得到了提高。在车间开展的“降本增效”活动中,通过对铲运车铲斗、大臂、油缸及高压软管等配件的优化改造,节约了不少生产成本。
每次出矿完毕,不论时间多晚,自己多么疲劳,张军总要将车辆全面检查、清洗一遍,确认无异后才下班。他有一个好习惯,一有空就洗车或打黄油,进行铲运机的维护保养。他驾驶的铲运机总是干干净净,保持着“最佳车辆”的本色。多年来,他所操作的铲车故障率低,未发生一起设备事故。
时刻将安全生产记心间
张军经常将自己在平时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同行交流,如走哪条线路既安全又省油、如何诊断铲运机油管是否漏油、如何保障安全生产,提高作业效率等,积极向工区提出合理化建议。他还注重培养新入厂职工的安全意识,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为了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安全意识和标准化作业的本领,他经常在班务会上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
为了使培训能够使职工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在职工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他与班组成员一起完成了《分层道顶板预埋灯线挂钩》《充填体顶板脱层维护新方法》等项目。近年来,仅他提出并试验成功的技术革新项目就有10余项。这些项目的推广实施,为工区乃至全矿生产效率的提高、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每年可节约费用20余万元。
“张军从不讲情面,只认安全不认人。”这是同事们对张军的评价。铲运组职工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接触铲运车,要想熟练在地形复杂的矿井下操作这些“大家伙”并非易事,每一次铲运机驾驶技术和维修理论学习培训,张军都会带领学徒提前到场,利用休班时间,带领学徒们从电气知识入手,认真学习《矿山机械》《电工基础知识》《设备机构原理》等相关业务书籍。用他的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有熟悉了解和自己朝夕相处的铲运机,才能保障安全驾驶、安全生产。为此,他经常在班务会上要求从源头上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张军以身作则,始终坚持抓好采场的现场管理,当好职工的带头人。强化现场管理力度,结合采矿二工区工作面的实际,抓好重点部位及薄弱环节的管理,做到一工程一规程,一变化一措施,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措施落实在现场,增强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通过长期在井下工作的经验,张军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宝”,总结出三个抓好,即抓好安全、抓好质量、抓好制度。
2010年,张军在工作中发现,采场放矿溜井四周没有任何遮蔽物,属于半开放式状态布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就提出在溜井口四周安装一道防护栏,将防护栏刷成黑黄相间的安全警示色。目前,这一方案已在龙首矿所有工区推广使用。
帮扶传带,以身作则,传授技艺
作为一名铲运机司机,张军总是根据本人学习铲车技术的心得体会,总结好的方法进行授艺。针对新入厂员工不想学,不愿学的心理,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其次,结合现场,认真讲解铲运机操作技术,严格要求,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掌握操作技能。
为了增强新员工的安全意识,张军向他们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提醒学徒们懂得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标准化作业的本领。第一批铲运车司机中,有几个人没在井下工作过,只知道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到工作现场不知道如何控制和行驶车辆。他详细地讲解如何进行井下安全行车及铲矿,手把手地教。多年来,张军带出的徒弟在龙首矿各个机采工区都有,很多徒弟都成为了本岗位的技术排头兵。
由于矿山用工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很多员工对生产的责任心和安全的重视程度差异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张军不仅重视对这些员工的管理,还要把握时机做好这些员工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念,安安全全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有一次,张军发现一名员工在作业现场没有系安全帽保险带,张军发现后立即制止,不让这位员工进入作业现场。员工对张军的话不予理会,认为他是小题大做。张军见状耐心地教育他:“安全帽不系带绝不是小事,在矿山生产中,因没系好安全帽带而出了安全事故的例子不在少数,千万不能轻视。”一席话,说得那位员工心服口服。从此,再没有发生过不系安全帽带的现象。
张军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职工安全生产。2013年他获得了金川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2016年参加甘肃省职工技术大赛获得第二名,并获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在多年的工作中,张军不骄傲、不自满,更是把荣誉作为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为工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尽职尽责。
近30年的坚守,张军的坚强意志从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如今,他已然习惯了井下的恶劣条件,风雨无阻,一年四季的作业,成就了他的工匠人生。
新闻推荐
本报郑州11月30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于11月29日在...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