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一个亲切而熟悉的名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曾经是一些家庭亲密的伙伴。风里来,雨里去,不怕风吹日晒,陪伴着一家人走过每一个大街小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甘肃三木自行车博物馆,重温记忆深处那段难忘的岁月。
A.徜徉在自行车王国里
12月10日,记者在甘肃三木自行车博物馆看到,各种品牌的自行车被摆放在玻璃展柜里,让人应接不暇。有木制自行车,大小轮自行车、独轮自行车,更有欧洲工业强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生产的各种名牌自行车;有的自行车把上还安装有后视镜、气喇叭、文件夹,车头有车灯,车轮旁有自助小型发电机等。国产的凤凰牌、永久牌、飞鸽牌、红旗牌4大名牌自行车也赫然在列。
今年75岁的刘先生陪着他的母亲一起来参观。他说,他家第一辆自行车是1975年买来当作父亲的交通工具。每当父亲下班回家,是兄弟姐妹几个最高兴的时候,因为这时他们可以学骑自行车了。在别人的帮扶下,将右脚伸进三角叉里学骑车,兰州人称之为“掏雀儿”。那种幸福和快乐,至今难忘。
70岁的陈大姐和72岁的李大姐,领着孙子来到了甘肃三木自行车博物馆。在一辆1952年产自英国的“兰陵”牌自行车前,陈大姐说,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自行车是一种奢侈品,如果谁家有这样一辆自行车,就相当于拥有了一辆奔驰轿车。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自行车开始大量普及,那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自行车承载着无数家庭的难忘记忆
今年50岁的张先生祖籍武威,他记得家里第一辆自行车是1974年买的“飞鸽”。当时购买这辆自行车花去多年积攒下来的200多元钱,这辆自行车是全家人的主要劳动力,家人时常让它驮着近200斤的蔬菜等农副产品,到永昌镇、黄羊镇等武威凉州区周边产粮区各地换粮食。有时,父亲或二叔骑着自行车出去换粮食,几天后,奶奶便领着年幼的张先生到村头路边,一趟又一趟地眺望他们是否安全归来。每当父亲或二叔安全回来,全家人围坐在火炕上,奶奶就做好吃的犒劳一下她的儿子。这时候是全家最幸福的时候。
张先生说,再后来,这辆自行车就成了他父亲送他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
上世纪80年代的冬天,每当早晨6点半,张先生便坐在自行车货架上,在父亲的护送下到城里的一所中学上学。靠着父亲的后背,感受父亲高大的身躯为自己阻挡风寒。回想起多少个清晨,父亲在校门口目送自己走进学校的殷切目光,张先生就会热泪盈眶。
C.千余辆自行车折射工匠精神
据甘肃三木自行车博物馆工作人员孙渊介绍,该博物馆占地6.6亩,收藏了从1775年至1975年200年以来,全世界各国生产的古董自行车1300余辆及自行车的相关配件、文稿、书籍、图片13500余件。它们的出生地有英国、德国、荷兰、日本、印度,这些藏品是近代工业文明的象征,是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缩影。
甘肃三木自行车博物馆馆长柴林说,有一些自行车他是从外国拍卖得来的,有些是从国内收藏家处经过多年接洽磨合后淘来的,有些自行车是存世很少的限量版。从这些自行车身上,参观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工业大国、强国在对待小型机械方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能找到我们国家当时与国外工业发展的差距,激发我们努力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从而培养咱们中国的大国工匠精神。这也是他投资建设自行车博物馆的初衷。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张继培
新闻推荐
弘扬核城优良传统 勇担强核强国使命 四0四劳模先进事迹宣讲会侧记
本报讯11月22日至12月5日,四0四工会、党委宣传部面向基层一线职工群众举办了7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劳模先进事迹宣讲...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