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到了冬天,冬日暖阳的你是否也在妈妈们的逼迫下穿上了秋裤,90后的你是否也开始注重起了养生,你的保温杯里是否也泡起了枸杞,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是否也感受到了清晨和傍晚凛冽的寒风。如何抵抗这个寒冷的冬天使大爷大妈们不再手脚冰凉,使你不再受美丽“冻人”之苦?让我们拿出老祖宗赐予我们的宝物——中医这一文化瑰宝。
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
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日
小寒1月5-7日大寒 1月20-21日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湿,无泄皮肤,使气丞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死亡率亦急剧上升。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所以说,冬季养生,防寒、保暖、养肾、锻炼缺一不可。
有以下三个原则:
冬令进补养肾为先,中医认为,冬季人体阳气内藏、阴精固守,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最为适宜。
冬季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养肾防寒”、“元忧平阳”的原则,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但进补应辨证而为。冬季虽是体虚之人进补的好季节,但“虚”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进补时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切忌过激,适得其反,进补要补宜适度,适可而止。
早睡晚起冬保三暖
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日出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也不要长时间开热空调,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长时间会导致缺氧,而房间里空气不流通,也会让人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
而冬保三暖,就是头暖、背暖、脚暖。冬天的街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女孩子露颈、露腰、露腿,这对身体是非常不益的。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造成胃肠不适。而寒冷的刺激也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凉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促发各种不适。一旦脚部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后果是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感冒。所以外出时最好戴帽子或者围巾、口罩,注重头部、背部和脚的保暖,千万不要为了好看而“美丽冻人”哦!
冬练三九养精蓄锐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些都说明冬季坚持体育锻炼,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
但是,如果不注意体育卫生,反会给人体带来损害。因此,冬季运动必须格外小心。冬季易患感冒,感冒或发烧时,千万不要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心肌梗死或心肌炎。运动前不要忘记做准备活动。因为在寒冷条件下,人体的肌肉僵硬,关节的灵活性差,易发生肌肉拉伤或关节挫伤。运动强度要适当,特别是跑步,速度要由慢到快逐渐增加,运动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和少年儿童,运动强度一定不要过大。
严寒的冬季,阳气潜藏,阴气旺盛,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所以,冬季精神调养也要着眼于“藏”,即要保持精神安静。此外,就是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它是指一些人在冬季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这种症状主要是寒冷的气候所致。但一味保暖不能达到预防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多晒太阳。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尽量避免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易怒、抑郁等状态。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睡眠病区葛蕊供稿)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兰州电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19年底前,将不动产一...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