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甘肃 兰州市 嘉峪关 金昌市 白银市 天水市 酒泉市 张掖市 武威市 定西市 陇南市 平凉市 庆阳市 临夏州 甘南市
地方网 > 甘肃 > 今日甘肃 > 正文

我心归处是敦煌

来源:淮河晨刊 2019-11-14 08:26   https://www.yybnet.net/

上期提要:苏秉琦先生治学非常严谨,博闻广识,他给我们开设的战国秦汉考古的课程对我的影响很大。苏先生为人谦和热情,他是那种一看就让人感到亲切可敬、如沐春风的人。他是新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也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主要创办者之一。他毕生从事考古学研究,培养了许多考古学的人才,取得了许多具有开拓意义的学术成就。苏先生曾经参加、主持和领导过许多重要遗址和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第三章敦煌是我的宿命

幻想在现实中苏醒

我常说自己几次想离开敦煌都没有离成,敦煌是我的宿命。

现在想起来,我和敦煌的关系开始于年少时的一种美丽的幻想。我小时候曾在中学课本上读到过一篇关于莫高窟的课文。那篇课文说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有几百个洞窟,洞窟里面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几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是一座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我对这篇课文的印象很深,后来就比较留意和敦煌有关的信息。特别是念了大学以后,凡是和敦煌有关的展览,包括出版的画片和明信片,我都格外关注。因此,我早就知道常书鸿、段文杰这些人,始终很向往那个地方。敦煌是我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我把她想得特别美妙。

我与敦煌的结缘始于我的毕业实习。如果1962年的毕业实习,宿白先生没有选我去敦煌,也许就不会有后来我在敦煌的命运。那一年敦煌莫高窟南区要进行危崖加固工程,首先就要动窟外地面下的地基。当时常书鸿先生任所长,他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他意识到莫高窟外的地基绝对不能随便挖一挖了事,一定需要考古工作人员的介入。因此,常书鸿先生就希望北大可以调一些考古专业的学生来进行莫高窟外的考古发掘。我被选中了。

是1962年的这次实习改变了我的命运。

记得在去敦煌的路上,我一直想象着常书鸿和段文杰这两位传奇人物,他们一定是风度翩翩的艺术家。在此之前,我读过徐迟的《祁连山下》,这篇报告文学的主人公就是以常书鸿为原型的。我觉得这个人太了不起了,留学法国,喝过洋墨水,居然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跑去西北荒漠守护莫高窟。在我的想象中,敦煌文物研究所也应该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很气派的地方。可是等我一下车就立刻傻眼了,这里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研究所当时的工作人员,一个个面黄肌瘦,穿的都是洗得发白的干部服,一个个都跟当地的老乡似的。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传说中的敦煌怎么会是这样一种情景?

原来,从1959年开始,我国经历了持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全国上下粮食和副食品短缺,甘肃当时是重灾区。到了敦煌,我才真正感觉到这个地方的贫穷和落后。虽然当时全国范围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是甘肃敦煌地区依然食物紧缺,很多人只能打草籽充饥。

我记得当时即便想吃一粒瓜子,连瓜子壳也找不到,最渴望的就是吃水果。可是水果长在人家的树上,又不能去偷。最后只能眼巴巴地等到水果成熟,几个同学可以分到一脸盆。我得到我的那一份后,一个晚上就全吃光了。哎!那真是我这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东西了!后来我回到敦煌工作,每年都有水果吃,但都不能和那一天晚上的水果相比。可想而知,当时的物资匮乏到什么程度,敦煌人的生活困顿到什么地步。好在到了第二年,情况就略有改善,我们可以到县城去购买糖块和鸡蛋了。

在莫高窟的毕业实习

1962年,是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学年。按照北大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的惯例,毕业班学生可以选择洛阳、山西和敦煌等若干文化遗产地参加毕业实习。当时有不少同学都想选择敦煌,因为莫高窟在大家心目中是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的典型。对我而言,敦煌同样是内心格外向往的地方,敦煌那么远,如果能趁着毕业实习的机会去看一看,正好可以了却一桩心愿。所以我也梦想着去敦煌参加实习。

最终系里决定我和另外三个同学去敦煌,当时别提有多开心了。我把敦煌之行想得格外美妙,那些敦煌的图片为我勾画了一个格外美好的世外桃源。结果没想到跑到敦煌一看,除了令人震撼的石窟艺术,其他各方面都难以尽如人意;尤其是当地的生活条件,对来自北京、上海的我们而言,简直是想象不到的艰苦。

但最吸引我们的还是窟内的壁画和彩塑。

我们一到敦煌就迫不及待地想进洞参观,负责给宿白先生和我们几个讲解的是大名鼎鼎的史苇湘先生。史先生是四川人,说着一口四川话,我听不太懂。但是史先生讲起敦煌来,非常有激情,很吸引入。洞中的温度远比我想象的要低,我感到有一股刺骨的寒气从地层蔓延上来。然而看着洞窟四壁色彩斑斓的壁画,我就忘记了寒冷。

整整一个星期,史苇湘先生带领我们几个远道而来的北大青年学生,攀缘着被积沙掩埋的崖壁,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过去。从北凉、北魏,到隋唐的山水、人物、建筑,从伏羲、女娲到力士、飞天,随着洞窟一个一个在我们面前敞开,我们忘记了疲惫,空气也好像变得温暖了。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华美的圣殿,完全沉浸在了衣袂飘举、光影交错的壁画和塑像艺术中。

1962年也是敦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正是这一年,周总理批示拨出巨款,启动敦煌莫高窟南区危崖加固工程。为配合1962—1966年的大规模加固工程,需要在窟前进行考古遗迹的发掘清理,可当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没有专业考古人员。常书鸿先生向正在敦煌莫高窟带着学生毕业实习的宿白先生提出,希望北大考古专业可以推荐四名参加实习的学生今后到敦煌工作。这四名学生,除我之外,还有马世长、段鹏琦和谢德根。到了毕业分配的时候,宿白先生向常书鸿推荐了我和马世长两人,我们俩被正式分配去了敦煌。马世长后来也是著名的佛教考古专家,回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书,从

事中国佛教考古的教学与研究,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敦煌文书研究、佛经版本校勘等。2013年,马世长因病去世了。最终留在敦煌的,就我一个人。下期看点:敦煌这个地方没有什么物产,但是水果长得特别好。当地有一种叫“李广杏”的杏子,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我从小最不爱吃杏子。南方的杏子摘下来的时候都是青的,又硬又酸,想起来都让人感到牙齿发软。“李广杏”和南方的不一样,只有敦煌才有,简直是人间美味。“李广杏”在每年六七月间成熟,即便在敦煌,每年也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能品尝到这种杏子。敦煌这个地方的水果长得特别好,原因是敦煌日照时间特别长,昼夜温差大,便于形成糖分。当地除了杏子,还有西瓜、葡萄等水果,都长得很好。每到夏天,我就买很多瓜,床底下全部塞满了。

新闻推荐

多语种向导人数最多十大省份榜单出炉 甘肃上榜 名列第二

随着入境游客增多,“网约导游”成为入境游的新方式,一些为入境游客提供多语种服务的当地向导逐渐成了网红。来自携程的大数...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我心归处是敦煌)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