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力推进民营经济繁荣发展
王福生
在新时代,甘肃省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光荣而艰巨。现在,甘肃需要全力避免发展差距继续拉大。如何解决攻坚阶段甘肃经济的改革、创新、发展问题,创造经济向好的局面,应该既从70年历程中吸取成功经验,又虚心学习借鉴先进省市好的做法;既立足当前,着力解“燃眉之急”,又高瞻远瞩,谋“长远之策”,为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对比先进省市,甘肃省最根本的发展差距是民营经济和以其为主体的块状经济不繁不昌。任何好的经济发展思路规划,最终要落脚到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最终要落脚到企业。今后,甘肃应借鉴先进省市经验,从着力打造良好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入手,推进民营经济繁荣发展。
第一,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制造业企业。甘肃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主要依赖于少数几个国有大企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建议明确把培育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争取到2020年,甘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左右;到2025年,达到60%左右。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宣传作用,着力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维桎梏,最大限度凝聚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共识和合力。
第二,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一是推行智慧政务,实现“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着力推进“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以推动审批智能化、服务自助化、办事移动化为重点,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二是全面实施企业自主登记制度。在甘肃推行“注册易”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全面实施企业简易注销,最大限度提高企业自主权,实现企业“自由生、自由死”。三是推广企业法人承诺制。对必须保留审批的事项,向申请企业提供责任承诺书和审批要件清单,由企业法人签署对材料真实性负责和对虚假材料承担责任的法人承诺书后,审批部门可当场或当天发放批件和许可证。四是建立全省统一权威的政策发布平台,统筹发布全省产业发展政策和企业扶持政策。
第三,建立帮扶民营企业的制度化、长效化平台。一是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和商会制度,积极主动同民营经济人士交朋友。二是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建立政府重大经济决策主动向企业家问计求策的程序性规范,政府部门研究制定涉企政策、规划,要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四是加大对企业家的帮扶力度,发挥统战部门和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等作用,建立健全帮扶企业家的工作联动机制。五是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对企业检查。建议政府机关对企业的检查实行各部门集中一起检查,每月最多一次,且要报纪检监察机关备案。
第四,帮助民营企业破解要素制约。一是优化各类园区发展规划,鼓励工业企业在园区设立自己的专业化工业园。二是对重大工业项目和重点招商项目,在用地等方面实行个性化服务。三是对新建的专业化市场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各类市场建设,其仓储用地视同工业用地。四是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改贴息、技改奖励、设备更新等扶持,根据营业收入、税收、技术进步和发展潜力等指标,每两年评定企业等级。五是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借鉴郑州做法,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并给予重奖。
第五,借鉴兄弟省份做法,分期分批安排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主要领导到浙江各市县挂职半年。重点学习浙江各地发展民营经济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浙江干部先进的工作思路和管理经验,把浙江好经验、好作风带回甘肃。
第六,实行“万名干部进企业”。建立政府职能部门干部进企业“一对一”服务制度,对企业实行“保姆式”“贴近式”“零距离”“零跑路”上门服务和跟踪服务,做到“企业动向第一时间获悉、企业诉求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困难第一时间现场处理”。
第七,加大对市县发展民营经济的考核和第三方评估。每年对14个市州、每季度对86个县市区民营经济发展排序,排在前几位的市县主要领导要谈发展经验,排在后几位的要谈怎么改进,逐渐形成争先比拼的良好氛围。
第八,实施“陇商回归”工程。围绕服务陇商、凝聚陇商,各级政府建立平台和加强政策支持,打造全国陇商的“精神总部”和“温暖之家”,进一步吸引陇商回归投资。
(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推动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侯万锋
新时代,甘肃应充分利用社会工作机构的重要平台和人才载体,通过发展和培育社会工作机构、健全社会工作机构管理机制、优化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工作机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着力推动社会工作机构有序有效参与社会治理。
第一,发展和培育社会工作机构,壮大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力量。一是将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培养纳入全省高素质人才培养重点工程,突出培养各级干部的社会工作能力;二是依托省内外高水平大学、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社会工作培训机构,加大各类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三是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基地,加强实践锻炼;四是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培养体系;五是通过多种优惠措施,引导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就业、创业,壮大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
第二,健全社会工作机构管理机制,创新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一是应制定具体政策,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机构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二是应出台具体办法,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多元治理主体的权利和责任,给予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社会治理的空间。三是要加大相关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将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儿童、妇女和婚姻家庭等服务机构以及社会救助机构、优抚安置服务保障机构等事业单位的社会工作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岗位;根据需要逐步在学校、医院、基层文化、人口计生服务、社区建设、脱贫攻坚、就业服务、教育辅导、卫生服务、残疾人服务等领域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支持企业设立社会工作岗位,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四是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资金支持。将社会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提供经费保障。
第三,优化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环境,激发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一是要改变公共服务由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治理观念和治理模式,动员公民个人、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提高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二是应出台相应办法,对社会工作的职业资格认定、薪酬保障、奖励机制,以及在职培训、职称晋升等作出详细规定,提升社会工作职业的幸福感和吸引力。三是要扩大宣传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和治理效果。深度宣传社会工作规划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系统宣传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作用,让社会工作真正走入社会大环境。
第四,促进社会工作机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提高其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一是促进专业化发展。既要通过加强与具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优势和专业特色的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在理论研究、政策制定、人才教育培训项目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又要通过加强与社会工作发达省份的交流,分期、分批选派省内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骨干到相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学习锻炼,通过短期培训、项目合作等形式加强社会工作交流合作。二是促进职业化发展。应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相关领域的岗位设置,健全社会工作职业体系。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
罗 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甘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并逐步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正逐步摆脱落后走向繁荣。7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立足省情,多管齐下,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
第一,以产业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基础提升。甘肃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就是要根据甘肃发展的实际和产业短板,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问题。须紧扣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突出甘肃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等产业体系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契合性和约束性,紧扣全省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特色性和融合性,实现产业融合、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同时,要紧扣甘肃现有的产业基础,突出集聚性和高端性,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第二,以提高效率为根本保障。甘肃要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就是瞄准十九大提出的动能转变、效率转变和质量转变等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导向,要向科技创新要动能,向市场需求要动能,向深化改革要动能,通过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支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第三,以全方位对外开放带动发展。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根据十九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要求,积极抢占甘肃要打造的“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大制高点,充分发挥通道作用促进全省贸易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第四,通过挖掘潜力带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增强企业信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需要狠抓政策落实落地,抓好政策宣传解读,认真梳理政策落实情况,全方位寻求促进甘肃崛起的多元潜力。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更好激发非公经济活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第五,不断壮大非公经济实力。甘肃发展非公经济,就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营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特别是要切实保护和激发敢于和勇于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主动构建激发创新活力、推广创新成果、支持业态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及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
第六,以人为本,突出民生。甘肃围绕民生根本,就是要把老百姓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现实问题抓紧抓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甘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需要在宏观上形成一方水土、一方经济、一方人口基本匹配的格局,这就需要一个资源流动、要素流动和人口流动相结合的整合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形成这一机制的前提条件和根本性保障。
(作者系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
挖掘甘肃后发优势 打造东西产业合作示范区
张建君
当前,全球出现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就是企业“本土化”转移趋势明显上升。甘肃省的发展潜力与空间非常广阔、后发优势明显,特别是劳动力富集且用工成本低、资源能源较为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生产生活用地成本相对低廉、享有一系列国家西部开发的政策优势,无疑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提供了充足条件。
一、提高政治站位,严把承接产业转移的入口关和政策制高点,增强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敏锐性和对接能力,全力打造“东西产业合作示范区”。首先,要增强对国家产业布局与规划调整等政策变化的敏锐性,顺应国家政策承接产业转移;其次,要不断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水平和对接能力;最后,要大胆做出全域谋划而不是零敲碎打。为此,甘肃省有必要对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一个全新的称谓和政策平台,即努力把甘肃省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东西产业合作示范区”,一是高度聚焦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主题,二是以示范区形式形成全国的美誉度与影响力,三是直接对接国家有关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四五”规划等相关政策。总之,甘肃省要积极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创造性地转化政策机遇和比较优势,扣准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做出全新的产业谋划与承接思路,形成全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大力发展都市圈和城市群,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较为优越的基础设施、较低物流成本和较好生活氛围,全面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能力和综合水平。要很好地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就是要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新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形成“都市圈城市群+产业基地”的转移模式。同时,这些新的都市圈和城市群要既有较好的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又要具有较为低廉的生活成本和较为方便的社会环境。这为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开发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通过“都市圈城市群+产业基地”的打造,能够起到一箭双雕、甚至多雕的目的。甘肃省要加快打造沿兰白都市圈、环兰白城市群、沿河西走廊城市群、天宝陇南城市群、银川庆阳西安都市圈+城市群、沿黄河城市群等,充分挖掘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所带来的区域开发潜力与动能,全方位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社会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和宜居宜业的城市化生活氛围,这就既抓住了承接产业转移的牛鼻子问题,更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开发潜力与动能。
三、挖掘老工业基地潜力,强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载体。立足于老工业基地的挖潜改造与转型升级,一是甘肃省要启动甘肃老工业基地改造提升计划。二是要规划打造新的产业园区,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引导转移产业和投资项目向园区聚集,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形成产业配套、用地集约、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三是结合中央精神做好甘肃省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在甘肃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等,谋划甘肃省老工业基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思路与战略布局。四是聚全国之力有重点的推动玉门老市区石化产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把玉门打造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模范区和“新型石化产业聚集”的国家基地,对我国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石化工业布局的科学化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也将成为甘肃省对接产业转移的一大亮点。
四、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和熟练工人。从甘肃省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来看,一方面,甘肃省素有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处于兰州新区的职教园区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要紧靠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把甘肃省打造成职业技术教育的强省;另一方面,从城市化发展的未来趋势看,区别于学历教育的职业技术教育,文凭要求低、投入较小、见效较快、适应社会变化能力较强,可以普遍在各市州、各县区进行发展,既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又可以为社会培养熟练工人。以前,甘肃省许多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生都是“孔雀东南飞”;伴随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未来本土的毕业生也能在本地大有用武之地,增强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人力优势。
作者系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新闻推荐
年度顶级油画展亮相金城 省博物馆举行首届“大路西行—中国油画作品展”
11月12日,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甘肃三境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甘肃省博物馆协办的首届“大路西行—...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