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江
今年8月,在甘肃建投六建集团“讴歌新时代翰墨庆华诞”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奇石剪纸艺术博览会上,一幅以竹子为题材的国画引起参观者的关注,得到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宝堂,甘肃飞天书画学会会长、西部书画学院院长抗文生,副会长李建民等艺术界人士的高度赞赏。这幅墨竹的创作者就是甘肃飞天书画学会会员、西部书画院院士、甘肃建投六建集团工会副主席谭延安。
1963年出生在山东省淄博淄川区的谭延安,其实是“匠门”之后。其祖父是淄博市淄川区有名的石匠,尤其以雕刻名人题字出名。沈雁冰(矛盾)为蒲松龄故居题写的“柳泉”二字,就是其祖父所雕。而他的父亲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为建设甘肃当上了“泥瓦匠”。作为“匠门”子弟,谭延安从小就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子承父业”,传承工匠精神,成为这位“匠门”后生的初心。
受其祖父的影响,幼年时期的谭延安对临摹字画十分感兴趣,看到喜欢的画作,总是爱不释手。但是,当时受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临摹的作品也十分有限,实在找不到名人作品,他就拿着小人书临摹,久而久之,他在绘画方面的特长逐渐显现,成为办黑板报的强手,增加了他学艺练技的决心和信心。那时候,他还与齐白石得意弟子韩不言居住在同一巷子,只是少不更事的他,只知道这位不会说话的聋哑学校老师在家里画的鱼、虾很好看,因为很喜欢,就经常跑到韩不言居住的院子去看韩不言老师画鱼、虾、花鸟等,韩老师作画的精神给了他很大的指引,直至后来他才知道韩不言老师的名望。
要说第一次真正接触国画,还是他上中学的时候。当时他参观书法老师黎凡、国画老师刘万里的创作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在宣纸上写字和在宣纸上画画,墨在宣纸上的特殊效果,深深吸引了他,淡淡墨香令他陶醉,久久不肯离去。自此,他爱上了国画,也更加勤奋地练习和研究国画,一有空闲时间便抱着个本本描来画去。
改革开放后,1980年兰州飞天书画学会(现为甘肃飞天书画学会)第一次面向社会招收国画学员。得到消息的谭延安欣喜若狂,第一时间去报名,提交的作品得到招考老师的认可,被招录入学。在半年的学习时间里,系统学习了国画理论和人物、山水、花鸟等的画法技艺,得到杨国光、王天一、董吉泉、李云山、马西园、韩不言、杨志印等省内书画界泰斗级大师手把手地教授。除课堂上的学习外,他还常常跑到这些老师家里“吃小灶”,使他对国画的理解和绘画技能迅速提高。其间,与同窗国家工艺大师阮文辉之子阮力来往甚密,经常参观阮大师的微雕葫芦、国画、烙画等,还求得大师的国画小稿临摹,以此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国画技艺。
此时的谭延安已对国画爱不释手,就连18岁那年参军入伍,他还很特殊地比别的战士多带了一样行李,经部队领导认可,他随身携带练习国画的画材入伍。在军营繁忙的训练学习期间,他还是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军事题材作品。其中,以军营中先进典型为原型,在胶片上创作完成的一套先进人物幻灯片播出后,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受到战士们的赞誉。而由他创作的工笔《仕女图》,在所在部队举办的美术书画展上获得优秀奖。
退伍后,谭延安毅然决然地来到省建六公司工作,30多年来,他先后从基层单位团青干部、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副经理,六建集团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到现在的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等岗位一路走来,虽然工作紧张,但他对绘画始终难舍难分,利用业余时间研习创作,积极参加企业文化活动。尤其到集团工会工作后,他更是积极发挥自身特长,调动职工积极性,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书画笔会、写春联送“福”字活动,陶冶职工情操,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在多年的历练中,谭延安对生活的感悟颇深,其画风也越来越成熟,并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画作表现形式,以“竹”抒怀,以“竹”咏志,以“竹”颂德,以“竹”标榜。这与他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品行端正、刚正不阿、谦虚勤奋的性格特点,如出一辙,相得益彰。
谭延安认为,竹有君子之风,竹报平安、节节高升的意象,同时竹还是长寿的象征、骨气的象征、正气的代表。他说,中国竹文化代表的是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竹子由嫩笋破土而出,逐节上升,开枝发叶,象征“有志有节”;竹竿外表光滑洁净,不易攀附蔓生植物,象征“不趋炎附势”;而竹的内部是空的,象征“清虚自守”。在艺术创作中,他完完全全把身心投入到了竹子当中,不仅家中养竹,临摹画竹名家的作品,还到野外竹林去写生,只要能够到达有竹子的地方,他的足迹必定能到达。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变为“手中之竹”,竹成为谭延安最为钟爱的写生对象,他的“竹“得到同事,战友,同学们的喜爱,只要他们有求,谭延安总是满足他(她)们的喜欢。
观其画竹,以竹入画,其娴熟的笔触、流动的情韵、形态各异的构图和笔法自然而不断创新的精神跃然纸上,其一枝一干,一节一叶,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气韵非凡,有工笔的细致,也有写意的晕染,还有强烈的立体雕塑感,表达了不同意境,给人以不同的审美视觉,令人击节赞叹。在创作中,他除了以水墨表现竹的形象与气韵外,还以彩色手法大胆创作,青的、绿的、黄的、红的色调,赋予竹子更浓的生活气息,看上去十分漂亮,似身临其境,有在鲜活的竹林里漫步之感。
谈起画竹的心得,他却用郑板桥为《竹石图》的提诗作答,“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也是他画竹的人生写照。
新闻推荐
甘肃省检察机关“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 发现涉河湖流域公益诉讼案件线索1339件
11月4日,省检察院对外公布多起案例,向公众通报甘肃省检察机关“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工作情况。在专项行动期间,...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