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奔马
古代的马,那可是神一般的存在。 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三千年的漫长冷兵器时代,马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无外乎“得马者得天下”。
壹
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还有他的那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秦帝国,有人说,如果往深里挖一下,这一支从东边迁到我们大西北的姓嬴的秦族,其实就是靠着擅长养马的祖先而被周王室青眼有加后得到机会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最后强大到直接灭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而一统天下的。秦当时的马主要为蒙古马。据说记载于《列子·周穆王》的那个周穆王西巡拜访西王母的故事中,给周穆王驾车的就是秦始皇的祖先。
说到汉民族养马的历史,来自史书记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只是在战国以前养马主要是为了拉车,在因战事频频而得名的战国时代,自然可以想到,本来就不多的马金贵得很,主要用于战事,马拉车,那太奢侈了,当然除了皇宗贵族。
等到了汉代,特别是16岁登基当上皇帝的汉武帝时代,为了彻底击垮常年侵犯中原的匈奴,那位还是少年的汉武帝决心加强军队中骑兵的力量,也打造一支如匈奴那样强大的骑兵队伍,在知道了遥远的大宛国有纯种良马——有人说所谓良马其实就是汗血宝马,超级爱马的汉武帝立即派出使者,想用同等大小的金马购买大宛国的马,自负的汉武帝没有想到的是,大宛人不但不卖马给汉朝,还把使者给杀了。太伤脸面了,年轻气盛的汉武帝怎能忍下这口气,一怒之下就向大宛国挥出了复仇之剑。公元前104年和公元前101年,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两次发动对大宛国的战争,迫使大宛国采取议和的策略,给了汉王朝数十匹汗血宝马和几千匹良种马。
那个弼马温,大多数人的概念中,是《西游记》里的孙猴子,可不要以为这只是文学作品里文学家虚构的东西,事实上,弼马温是东汉初年朝廷专门设置的主管马匹的副职官吏,正职叫“牧师苑”。还有厉害的,到了唐代,又一个超级爱马的皇帝李世民——死了也要有马陪葬的“马粉”更是大举建设马政,在朝堂里设养马机构,派专人伺候战马,据说,当时能够成为伺候马的人,地位那是相当高的。有个数据,也不知道精确不,说盛唐时期,全国有战马70万匹。
为了得到良马,居然就能发动战争,也能专门设置养马的官职,马在古时候的地位多重,还用多说吗?
贰
有人说,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县城雷台汉墓的铜奔马,也就是马踏飞燕,那个马就是汗血宝马。
不少人很应和这种观点,一个理由是从铜奔马的造型就觉得是汗血宝马应有的样子:马呈奔腾状,头微左偏,马头上饰雄胜,两耳如削,双目圆睁,鼻孔奋张,作昂首嘶鸣状,颈粗鬃长,胸广臀圆,足细蹄阔,长尾飘举,末端接结紒,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飞翔、回首惊顾的飞鸟。
按专家的说法,铜奔马是各部件分别铸合制作而成,先是范铸马身,然后再与马尾、马腿还有马蹄子下的那只“燕”等部件分别铸合。值得一提的是,铜奔马的铜腿内夹有铁芯,目的是增强支撑力和强度,要知道,这种铸造工艺在古代是属于先进工艺级别的——奔马蹄踏飞鸟,表现出马行迅疾,在鸟惊回首的刹那,已经超越了流星般飞行的鸟。全身着力点集中于超蹑飞鸟的一足之上,鸟展开的双翅,恰好起到了支撑平衡的作用,准确地把握了力学原理。傲娇啊,我们智慧的古人!
那么,铜奔马到底是一匹啥马?说法观点不少,就是尚未定论。
暂且不管这些。就说说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东汉铜奔马吧,其马高34.5厘米、长44.5厘米、宽10厘米、重7.15公斤。一说名字,不要说甘肃人,差不多全国人都熟得不得了,中国旅游标志、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的罕见杰作……也是,无论怎样的溢美之词,国宝铜奔马都配得上得很。
铜奔马出土的地方,叫雷台,是因为供奉有雷祖神像。雷神就是老百姓口中那个主管打雷的雷公。古人对打雷这种自然现象不十分了解,所以有一种盲目的崇拜。现在都知道50年前发现铜奔马的雷台那里其实是一个汉代古墓,还出土了铜车马出行仪仗俑队,墓主人姓张,生前是汉代的一位将军。
关于铜奔马被发现的事,据说当时在坊间传得神乎其神,有说发现的宝贝多得数不清,也有说发现了金马驹。想一下,都发现了这么大的国宝,老百姓想怎么夸大地说一说,也无伤大碍。
文/雷媛
小知识
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是阿哈尔捷金马的别称,原产于土库曼斯坦。此马的皮肤较薄,奔跑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容易被看到,另外,马的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马出汗时往往先潮后湿,对于枣红色或栗色毛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以“流血”的错觉,因此称之为汗血马。
蒙古马
蒙古马原产蒙古高原,体形矮小,其貌不扬。然而,蒙古马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的暴雪;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李明娟)10月31日,记者从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获悉,甘肃省正式下发关于国有资本投资...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