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小时候,刚下完雨,我就会约上几个小朋友一起到墙上找“水牛”。大大小小的“水牛”爬满整个墙面,我们一个劲儿地碰它们的大“犄角”,缩起来又伸出来,老实的蜗牛无从反抗,只能被我们捉弄着。这些“水牛”有着扁扁的、圆圆的、灰色的壳,壳上还有暗红色的色带。一直以来,我只知道这些“水牛”是蜗牛,后来翻图鉴才知道它们的确切名字——条华蜗牛。
典型的中国“牛”
在分类上,条华蜗牛隶属于坚螺科巴蜗牛亚科华蜗牛属。属名Cathaica源于Cathay,意为“契丹”,是中世纪欧洲国家对中国、特别是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的称呼。华蜗牛属确实和中国关系密切,许多华蜗牛属的种类是我国特有的,我国也是华蜗牛属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其中条华蜗牛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东北至辽宁,西北至甘肃、四川,东南延伸到湖北等地,西南可至云南。它的外壳上有一条红褐色的色带,环绕螺壳,这也是它名字的来源。
条华蜗牛是北方城市最容易见到的蜗牛,每逢雨后它们便出来活动,绿篱、墙角、砖缝间都能找到条华蜗牛的踪迹。南方的朋友最容易见到的则是灰巴蜗牛。
补钙靠吃水泥墙
不同于我们常吃的田螺、海螺等,条华蜗牛是一种适应陆地生活的腹足类软体动物,它依靠细长的腹足“行走”,腹足上具有足腺,可以分泌出无色的黏液,这些黏液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所以把它拿在手上爬的时候,常常搞得一手黏糊糊,有无色透明液体。这些无色透明的黏液干燥之后,就变成能够反光的透明或白色膜质,也是蜗牛在此处活动时留下的证据。
虽然条华蜗牛非常适应陆地生活,但在干燥的环境中它们很容易丢失身体的水分而死亡。所以,如果想观察活的条华蜗牛活动,可以选择雨后,以及凉爽潮湿的夜晚,这种时候是蜗牛们集中出来活动的时间。除了有丰富植被的地方,有时候在什么也不长的水泥墙上,也会聚集着一只只条华蜗牛。这是因为它们需要丰富的碳酸钙来帮助形成贝壳,而水泥材料恰恰给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碳酸钙来源。
在非活动时间,常常看到条华蜗牛贴在树干的缝隙或墙壁上,轻轻把它抠下来,会发现它的壳口有一层白白的物质,这是它的膜厣[yǎn]。“厣”是螺壳开口的盖子,田螺的厣很坚硬,像大门一样保护着它,但蜗牛的厣很薄。所以在不适宜活动的天气里,蜗牛会分泌黏液将自己的壳口封住,保证自身的水分不会轻易丢失。
另外,条华蜗牛最大的特点是两对“犄角”,小时候我以为长长的是它的触角,短短的是它的眼睛。实际上,这两对“犄角”都是它的触角,长的那对叫眼触角,顶部长有眼睛,而短的那对则称之为唇触角,这是陆生肺螺类(蜗牛和蛞蝓)才有的特征。
自然界“著名”的蜗牛捕食者
包括条华蜗牛在内的陆生贝类,多为杂食性,无论是腐烂的树叶还是刚刚长出的嫩芽绿叶,都是它们可口的食物,蜗牛数量过多的时候,会对当地的农业、林业造成一定危害。不过,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有许多自然界里的捕食者能够控制蜗牛们的数量。而行动缓慢的蜗牛遇到敌害时,一般只能缩回壳内,并分泌大量的黏液来恐吓敌人。
比较有名的蜗牛捕食者,有步甲科的甲虫,它会把口器从蜗牛的壳口探进,牢牢咬住蜗牛的肉体,享受蜗牛大餐。另外一类捕食蜗牛的动物更加奇特:萤火虫。萤火虫会用上颚刺蜗牛,分泌毒素将它麻痹或杀死,然后把消化酶注入到蜗牛体内,把它变成一锅“蜗牛汤”。
像蜗牛一样慢下来
蜗牛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们的外壳可以记录漫长时间里的环境变迁。由于陆生贝类的壳比较容易保存,在各个时期的地层中都能找到陆生贝类化石。所以,陆生贝壳的化石,比如第四纪黄土地层里大量的蜗牛壳化石,可以作为“指示性动物”,帮助我们研究史前的气候环境。蜗牛喜欢暖湿的气候,依据黄土地层中的蜗牛化石的分布,再和现今蜗牛的地理分布等信息结合,我们就可以了解第四纪气候所发生的变化。
可惜的是,随着城市不断地发展建设,许多适合小动物栖息的环境变成了沥青地面,或者被种类单一的园艺植物覆盖。还有杀虫剂雪上加霜,蜗牛们的天敌步甲、萤火虫自不必说,就连蜗牛都在城市里许多地方觅不到踪迹。
行动缓慢的蜗牛是非常合适的自然观察对象,也是我孩童时代最重要的记忆之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像蜗牛一样放慢速度,多留意自己身边的自然呢?张小蜂/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仲晓燕)8月5日上午10时,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特别报道《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