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民宿”,传“家书”,在最新一期《国家宝藏》节目中,杜淳化身一位侠气飞扬的逆旅掌柜,真是极有商业头脑。不过,听闻这间漫漫黄沙中的逆旅有“三怪”,而这位掌柜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十五前,杜淳在参演《汉武大帝》时,就在想象,千年前的河西走廊到底是怎样的光景。这次在《国家宝藏》中担任国宝驿使图画像砖的守护人,变身侠气飞扬的“杜掌柜”,拨开漫漫黄沙上演一段驿途传奇。
在甘肃嘉峪关,千山皓雪,万里黄沙,驿使图画像砖寥寥数笔,传神地刻画出1600多年前西北边疆的邮驿情形。驿使头戴黑帻身穿右襟宽袖衣,足蹬长靴,手持凭信。而画像砖上特意没有画出他的嘴,据说是为了表明昔日驿传的守口如瓶。
最早的邮驿形象
驿使图画像砖出土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葬群,现藏甘肃省博物馆。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画像砖为米色底,黑色轮廓线,上绘一信使,头戴黑帻,身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跃马疾驰;马身涂黄色,上有红色的斑块。在绘画风格方面,画师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人一马走天涯的场景。
驿使手持的棨传,是通过关卡、驿站时的信物。这一物证表明画像砖中的马为驿马,它四足腾空,马尾飘扬,信使则稳坐马背,驿马快如闪电、信使轻车熟路的形态跃然而出。
位于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新城乡戈壁滩上的新城魏晋墓葬群,发现于1970年代。墓内壁由青砖砌成,许多墓画直接绘于砖面,绝大多数画面都以砖为单位,每块砖表现一幅完整的景象。这些画像砖真实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出土了驿使图画像砖的5号墓,是新城魏晋墓葬群中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的一座。1973年。它被复原于甘肃省博物馆大楼的西侧。这块画像砖生动再现了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客观记录了距今1600多年前的邮驿场景,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古代邮驿形象资料。
不可言说的秘密
画像砖上,驿使一手紧控缰绳,一手举示棨传文书,图中的脸上五官唯独缺少嘴巴,有学者研究表明,意在表明昔日驿传的保密性。
难怪高冷的驿使图画像砖这样自白:“别问我,我什么都不说,私拆信件是不可能的,这辈子也不可能的。今天要派十几个件儿,没那么多工夫陪你聊天。从政府公文,到私书家信,多少人等着我给他们送去及时的消息。这是本分,是职责,是对无数期盼的回应。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一封寄不到的回信更遗憾,也没有什么比一份送不到的思念更哀伤。我永远在路上,因为还有人在思念,在等待。敬启者,闲言少叙,见字如面。”
邮驿是中国传统通信组织形式,现代邮政的前身之一。骑马传递公文的人就是驿使。古代递送往来公文,文职方面由驿夫驿马传送,而武职方面则由塘兵塘马传送。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靠着驿马昼夜兼程地运输。
中国古代的邮驿是国家为传递政令、军情而专设的机构,供驿使食宿、换马的驿站,它服务于官府,也为平民邮寄书信。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以驿使图为原型,发行了一枚面值1元的小张纪念邮票。1995年,驿使图又“代言”了邮政储取卡,成为了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往西亚和欧洲的道路,传递公文、信件。曾经驿卒飞驰的驿道,早已湮灭在岁月中,而驿使图画像砖的色彩却从未消退,邮驿使骑在红鬃马上,许是从魏晋出发,为我们送来远古的讯息。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满福)1月21日下午,省政府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全省体育工作会,副省长张世珍在会上指出,要...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