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妮
大多数人拼尽全力从农村往城市发展,她却从城里回到乡下发展。当她决定走农业创业道路时,周围人都劝她:农业是靠天吃饭的,小心倾家荡产。然而,她是一个执着而不服输的人,认定的事就要坚决去做,她就是西安市阎良区丰宣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思妮。
回村创业
带领村民一起劳动致富
干练的短发、时尚的服饰,记者初次见到王思妮,根本无法把她和种地联系在一起。见到记者,她起身泡了两杯玫瑰花茶,坐下来后向记者讲述起她的创业经历。王思妮出生于农村,高中毕业后就进城打工,当过服务员,干过合同工,开过通信店,办过火锅店等,经过努力终于成了“城里人”,有了房买了车,过上了稳定的生活。2012年年初,看到村民们生活贫困,生意做得不错的她产生了一个想法——回到阎良区关山镇粟邑村搞农业创业,让乡亲们跟着自己一起致富。
经过考察,王思妮决定在家乡建立一个现代化农业生态观光园。她的这一举动在村子引起不小动静,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也有看热闹的。母亲也曾严厉地对王思妮说:“我们种了一辈子的地,有啥出息,乡里人都往城里走,你倒好,往回钻,把你挣的钱赔光了咋办?孩子咋养活?”
2012年5月18日,这一天对于王思妮来说很难忘。她单枪匹马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向乡亲们“推销”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村里人的理解和支持,把土地流转在一起。
“我记得那天天气很热,我早早起来,戴了顶草帽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说。没想到这事真被自己办妥了,最终谈下来300亩土地(的流转意向)。当时心情很激动,晚上回到家兴奋得睡不着觉,心怦怦跳。”王思妮说这些话时依旧情绪激动,眼泛泪光。
创立品牌
果蔬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最困难的土地流转问题得以解决,这件事给了王思妮很大的鼓舞。她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还将房子、车做抵押贷款,找人做规划、做设计,组织一批会经营、懂技术的种植能手、种植大户,让成员用劳动力入股组建了西安市阎良区丰宣果蔬专业合作社。
有了土地,有了乡亲们做后盾,王思妮开始了她步履蹒跚的创业之路。园区建设于2012年6月破土动工,7月开始建设大棚,9月底建成并投产。接着,她采用“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合作”的模式,引进“高精尖”新品种,应用现代农业新技术,并邀请西农大、省市农技中心专家做技术顾问,谋划指导种植产品。
“要做就做最好的,要生产就生产绿色无公害的。”王思妮说,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她开展新品种的试验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生产的瓜、菜、果产品类别20多个,创立“丰宣果蔬”品牌,产品远销山西、河南、宁夏、甘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她还在园区设立了文化长廊,把阎良区的人文历史和传统农业文化结合起来,吸引人们到园区参观或进行绿色果蔬采摘,走观赏农业的路子,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树立典范
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6年多来,合作社不断壮大。要让村民的收益提高,观念必须更新。于是,王思妮全国各地跑市场,对接客户,选品种、定标准。经过多年努力,大棚蔬菜与甜瓜已成为周边村的支柱产业,周边炮张村、刘家村、御宝村的村民,特别是贫困户,有的在园区成为产业工人,有的成为种植大户,有的以土地入股做了合作社的股东。看到部分乡亲们钱包鼓了,日子富了,王思妮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值了。
王思妮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敢于尝试新技术,她用睿智和勤劳树起了阎良现代高效农业的典范,她创建的合作社社员目前达到213户,占地2000亩,已投资4000多万元。合作社集办公区、交易区、图书室、检测室、培训室等现代化设施为一体,建成日光温室29栋、春秋温室113栋、文洛式智能温室6000平方米,年销售达3893万元,订单销售达到2200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比其他农民提高30%以上。
“要带动更多乡亲们致富,还必须壮大产业,做出特色。”王思妮说,未来,她将继续在销售、开拓市场方面探索,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同时调整、规划和改变经营思路,吸引更多的人来农村投资,改变农村的面貌,使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农业更强。
文/图记者刘晓云实习生王佳莹
新闻推荐
张建昕书魏道巍刻刘景刻武有周刻何广新书杨振茂书王艳玲书颉军红书廖宏斌书蒲中璟书段军萍书甘肃省的书法艺术始终坚守传...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