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 砚
“2017年种的两亩半柴胡,要到今年才能卖上钱,这三年下来,每年挣的钱不到3000元。”今年盘算着明年的钱,天水市麦积区利桥镇秦岭村的贫困户张子生就这样,一年年将就过着日子。
秦岭村地处小陇山林区边缘,气候非常适宜种植中药材。长期以来,“地里种药、上山挖药”就是村民们的主要生计来源。今年59岁的张子生,常年患颈椎病,既不能外出打工,又不能上山挖药,只能靠着5亩柴胡养活家里6口人。
可是,种的柴胡、半夏等药材,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才能采挖售卖,加上最近几年药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对张子生而言,单靠种药材挣钱越来越难。
不仅仅是张子生遇到了难题,近年来,秦岭村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妇女留守,劳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越来越弱,村里的57户贫困户靠什么才能脱贫?
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都认为,尽快增添产业增收渠道是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他们相中了木耳产业,木耳种植周期短、收效快。可是怎么让村民愿意参与到这项陌生的产业里,还能切实获得收益?这把村“两委”给难住了。
农村“三变”改革,为村“两委”打开了思路。秦岭村决定将“三变”+木耳种植作为改革的主要抓手,由村“两委”主动外联引入龙头企业,筹资建立木耳种植基地,鼓励引导村民多种形式入股,拓宽增收渠道。
2018年3月,村“两委”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的帮扶资金流转了48.8亩荒滩地,建设木耳基地大棚50座,并将此作为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资源入股到镇里的一家菌业公司。同时组建成立了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了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用30万元的帮扶资金入股菌业公司,菌业公司则提供菌棒和技术支持。
牵企业,领村民,振乡村,“三变”改革把农民、市场还有村集体的利益紧密地联合起来,激活了发展的一池春水。4月初,30万菌棒投放到了木耳基地。
“木耳10到15天结一茬,一年可以结8茬,采摘、晾晒需要大量人工。村里的妇女老人在基地打工,有了收入又离家近,干一个月可以拿到2400元,今年有几个村民打工48天,每人就拿到了3840元的务工收入。”包村干部王义明介绍说。
喜讯还在后面。2018年,基地产的木耳,被菌业公司全部收购了,净利润就达到13.76万元,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按分配比例分红约6.88万元,村集体分红4.1万元。
2018年10月,按照分红协议比例,未脱贫的29户贫困户每户拿到了分红1600元,28户已脱贫户则拿到800元的分红。不仅如此,为了让全村人都享受到木耳产业带来的红利,村里把村集体获得的分红拿出一部分,展开了二次分红,村里每人都分到65元。
“分红的钱虽然不多,但村里人很高兴,对木耳产业更有信心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入股木耳基地或是来这里打工。”王义明说道。
随着资金、劳务、土地等多重资源化为了村民们的实际收入,“三变”改革让沉寂的乡村焕发了新的产业活力。去年年底,利桥镇已在秦岭、杨河、百花、利桥4个村分散建设了4个木耳基地,同时计划在秦岭村选址建设占地100多亩的“三变”+黑木耳种植扶贫产业园,今年春季将全面投产,可辐射带动全镇8个村的村民。
“2018年我和媳妇忙着种药材,没有到基地上打工,但照样拿到1600元的分红,2019年我们要是再到基地打工,又能多挣点,咱这日子肯定是越来越好。”张子生笑着给记者谈起了今年的计划。
新闻推荐
从医20多年来,雷小林已记不清楚自己看过多少片子,作过多少诊断了。1997年,风华正茂的他被分配到新疆哈密吐哈石油医院,先后又...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