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老师,睡了没?》的文章爆红网络。文章称在某小学班级群,家长在深夜给老师发了一条微信:“老师都睡了,作业那么多,我闺女却还没睡觉”。(下图)群内的有些家长看到以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七嘴八舌地都开始抱怨起来,孩子经常也是熬夜写作业,作业写不完还会被罚。不过,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挑事儿”的家长直接被老师踢出群了。
对此,不少人说,家校微信群正在成为大家又爱又恨的存在:“爱”是因为它的方便,“恨”是因为它太方便了。不少老师说:“有了微信群,每天都像是在开家长会。”还有家长表示:“每天看沟通群的时候提心吊胆,消息太多,头都炸了。”家校群,本是个更利于沟通的平台,但为啥有时却讨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好呢?
■相关
好家长做好这几点
1.做好自我调节。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并对班主任充满信心。
2.良性沟通,形成良好的群聊氛围。
3.晒娃要适度。毕竟班群是一个公共交流平台。
4.理性对待班级群。只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信息,避免盲目点赞。
5.晚上尽量不要在群里聊得太晚。以免影响他人休息,有重要事情可以跟老师直接联系。
班主任烦恼:家长群信息刷屏
在北京一所中学当初中班主任的刘明,觉得自己最近得了“手机恐惧症”。这是因为,他的微信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原来,这些成指数上升的聊天记录,都来自刘明所在的班级家长群。刘明感慨:有时候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一会儿一条,微信一直蹦。
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在甘肃平凉某幼儿园的老师赵娟。她告诉记者,老师每天都要在群里把小朋友吃饭的照片、学校通知等内容发送到家长群里。家长们看到消息后,就会在下面跟风回复“谢谢老师”“老师辛苦”等客套话。
当然,这还只是其中一种情况。更让赵娟郁闷的是,不少家长会在群里发广告或者各类点赞、转发抽奖等信息。赵娟说,有时候十多分钟没看手机,再一看微信,未读消息就过百了。结果点开看,全是家长们在群里聊些琐事,或者发些广告宣传。
家长有心病:每天看群提心吊胆
“老师每天要在群里贴出班里字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本,还要点名哪些同学写得不好,作为家长能不提心吊胆吗?”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说。如今不少学校通过微信等形式群发消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这无疑有助于密切家校联系,但对不少家长来说却添了块儿“心病”。
一个家长手机里有几个家长群?
杭州市上城区一位家长掰开手指一个一个数了起来:“光微信群就有四个。有老师在的微信家长群一个,老师不在的微信群一个,家长经常在里面分享去哪里玩,还有家委会的微信群一个,关系要好的家长还会建小群,比如像一些假日小队之类的活动还得建群沟通,还有一个APP班级群,说是新学期开始,所有的作业、活动信息都会在这个APP上面公布。”
有家长表示:“心累,老师的每条信息,后面都跟着无数家长的回复,你想看真正关心的内容,就得往上翻很多,还不一定都能看到,指不定就漏掉了哪条重要的信息。”有的家校群没有制定规则,因此在老师发布的重要信息下面,不少家长排队回复老师信息。导致重要信息被淹没,一些家长表示很是头疼。
专家有建议:好老师们这样“管群”
广州荔湾区某小学的一位班主任表示,最好要与家长明确家校群的互动时间,“我会告诉家长,晚上8点30分以后就别在群里发消息了,以免打扰大家休息。如果遇到特别重大的事情,可以发短信问我。”该班主任还表示,自己每次在发完通知后,都会加上“不必回复,以免刷屏”的字样。
杭州永康一所幼儿园家长们发放了一张“班级微信群公约”,在公约里,罗列十四条规定,为家长和教师在微信群里的聊天内容和范围纠偏。在公约里提倡家长交流的内容:交流亲子活动内容、为班级活动献计献策、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教育理念和方法、推荐优质教育资源或好文、报道班级的正能量新闻等。同时公约也划出了一些红线:如不发不文明的语言和图片以及网络游戏链接、不发涉及影响班级团队氛围的内容、不发聊天争吵内容、不发涉及人身攻击的内容。
此外,有教育专家建议,老师在开学初明确跟家长交代,不要在班级微信群帮孩子问作业,老师也不会在群中发布作业。作业要由学生自己记录(即便是一年级学生),而不是靠家长到群中查看作业,这样既减轻家长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心。
综合中新、《大河报》、《扬子晚报》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文爱凤)9月20日上午,甘肃省领导干部“富民兴陇”系列视频讲座2018年第九讲在兰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