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水上公园,风光旖旎,杨柳依依,湖水清清,游人阵阵,沐浴暖阳,身心自然轻松愉快。天水市文友会在这里精心组织一场以“春之韵”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同行的杨仲凡老师送我一本厚厚的书《冰壶一心田企川》,更如一缕春风,骀荡我的心田。
这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上卷是清水一中语文教师、省作协会员安永红为田企川老师撰写的人物传记《甘肃杂文界的一面旗帜》,下卷精选了田企川50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很有影响力的杂文和杨仲凡老师对其杂文的赏评,美名为《姹紫嫣红耀眼明》。60万多字,600多页,有分量,很厚重。一本书三位作者,各具特点,各显其长,很有感触,读罢收获颇多。为安老师的深厚才情、田老师的正直良知、杨老师的博闻强记所感动。
才情
安老师的文章,文采斐然,有思想,有见地,欣赏着,追逐着。读安老师创作的《毛泽东诗词意象赏析》一书,深感安老师下了很大的功夫,认识独到,见解深刻,没有渊博的知识和喷薄的才情是很难写出的。
《甘肃杂文界的一面旗帜》,从中了解到田企川老师艰辛而漫长的杂文创作道路,使我不仅对杂文创作者田老师崇拜有加,更对甘肃杂文的发展有了明晰的线索。掩卷而思,安老师的大脑就是一台计算机,储存的信息太多了,对田老的半世经历,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田老师出生,上学的艰难,工作的使命,是何等的清楚!在让人佩服的同时,对写作有了深刻的思考:写作必须要熟知所要书写的对象和内容,千万不能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动笔,写出的东西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耽误读者的时间。由此可见,安老师在撰写之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甘肃杂文界的一面旗帜》颇有《史记》传记特点。写田老师为甘肃文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时,引出了上百号的文化人姓名,这些人就是甘肃文学发展的中坚力量,为甘肃的文学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让我们了解到甘肃文坛60年起起伏伏的发展变化,成为一本珍贵的历史资料。
安老师的每篇文章都很长,但不繁,不能不赞叹他的写作功底与写作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之多之广,可见一斑。不难看出,他写作中思考得多,思考得深刻,有时一个问题从几个方面设问,尽量使文章的思维角度全面、中肯。有时为了营造氛围,大量设置排比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文采斐然。这是一个短、频、快的文学时代,但读安老师的文章,不烂不烦,佩服!
良知
说到田老师,让人想起了他的家乡白洋淀,那是盛产荷花的地方,荷花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颇有君子范。田老师正是白洋淀里孕育而出的荷花般的君子。他是兰大的高材生,毕业后没有回家乡,而是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甘肃的文学和文化发展。特别在杂文写作领域异军突起,不仅对甘肃,甚至对中国杂文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田企川老师是省内外有影响的老杂文家,数十年来,勤于钻研,善于思考,撰写了一大批激浊扬清、弘扬正气的优秀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尊敬和喜爱。文品如人品,田老师为人正直坦荡,待人真诚大气,儒雅和蔼,在省内德高望重,是大家公认的厚道人和正派人。”
“他以战士的爱憎、记者的敏锐、学者的思辩、诗人的情采、散文家的描景状物、漫画家的幽默风趣从事杂文创作,把哲学思维、政治理论、历史典故、文学情节、诗词曲赋、文物古迹等熔铸到文章之中,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扶正祛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构思新颖巧妙,语言精练优美。”
“他写杂文达到了三个统一:人品与文品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分析力度与主旋律基调的统一。其杂文具有四个特色:平中见奇,温中见辣,正中见异,曲中见直。”
这几段文字高屋建瓴,从田老的人品、文风、价值、贡献等方面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毋庸置疑,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对田老师是幸福的,但幸福的背后是正直、良心和对人民的一颗炽热的心。用他自己的话说:“杂文是诛伐邪恶的匕首,是针砭时弊的银针,是讴歌光明的短笛,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田老师的杂文,旗帜鲜明,观点突出,笔尖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要事,小到生活陋习,无论是颂扬、鞭挞还是劝诫、感叹,都写得酣畅爽快、生动自然,决不含混模糊、拖泥带水。本书所选几十篇杂文都是精品,读完每一篇,或让人击节叫好,或引发人深深的思考,或启迪人生。
《且以红梅赞英雄》《为祖国甘愿吃苦》《共产党员的血》《共产党员的“争”与“让”》等,讴歌正义,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使人明白人生价值必须崇尚光明,爱国爱民,建设美好社会。《王宝钏“一阔就变脸”》《释“死猪不怕开水烫”》《“沆瀣一气”新证》等,揭露丑恶,批判道德沦丧,树立正气,匡扶正义。《不能践踏文艺行当》《莫让西门庆获奖》《如此文学大奖赛》等,揭示文学界的不正之风。文学是一个社会精神的主旋律,如此作贱文学,是社会的弊端,反映出人们精神世界的扭曲。另外大部分的篇目,关注民生,为老百姓立言。一个国家或民族,百姓就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良知使他把眼光投向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身上。
博学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杨仲凡老师对田老杂文的赏评。
多年养成的读书习惯,囫囵吞枣,跟着感觉走,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所以然,总是说不到位或不准确。原因是看问题没有高度,找不到切入点,更缺少理性的认识。但读杨老师对田老杂文的赏评,很熨帖。三言两语,抓住关键、本质,不仅能指导我们对原文更深入的阅读,且能升华扩大原文的内涵,使原文更有力度,更能激发读者的社会良知、责任感。
杨老师与田老是朋友,亲如弟兄,一生书信往来不断,多有合作,散文随笔集《陇上走笔》就是最好的说明。杨老师给人的印象是博学、记忆力好,勘校极为认真,为人和善,每说起文学上的事,总是滔滔不绝。因此,对田老的每篇杂文都有精辟的评介,且丰富了田老师杂文的厚度和广度。
如《编辑应当是杂家》一文,杨老师是这样点评的:“此篇是以书信方式撰写的有关编辑报纸的经验之谈。要担当好一名报刊编辑,就知识面而言,要广博、要庞杂,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就写作能力来说,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够掌握各种形式的写作技巧。总之,编辑应当是‘杂家\’。通过书信体方式,作者向众多读者敞开了心扉,这可是发自肺腑的经验之谈啊!”无论是小报小刊,还是大报大刊,对编辑做了严格的要求。
《蔺相如的思想境界》:“……只重国家存亡兴衰而不计个人名利荣辱,便是蔺相如的最高思想境界。联系到当下。如果人们站在廉颇这面镜子面前,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兴亡的同时,也能照出一个人心灵的美与丑。
读杨老师的赏评,如喝了一壶老酒,深味其中;如沐浴春风,浸染山川!
新闻推荐
【本报讯】2018年7月25日上午,甘肃省美术馆内气氛热烈、人头攒动,由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甘肃省美术...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