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
环县甜水镇甜水街村村民王建华的母亲翟玉英去年过世了,她一生有苦有甜,临终也走得没有遗憾。
她的苦,不仅仅是曾经过着缺水的苦日子,还有长期饮用当地含氟量严重超标苦咸水造成的大骨节病,膝关节严重变形,致使晚年生活不能自理。
她的甜,是因为在她有生之年,扬黄工程引水入环,不仅自己喝上了来自百里之外的甘甜黄河水,过上了甜日子,而且子孙后代也彻底告别了苦咸水。
翟玉英因水而苦,在环县并非个例。环县辖9236平方公里,近乎国土面积的千分之一,但境内缺水,有水的地方也大多为苦咸水,人畜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浇地,全县35万群众因水而困,“水比油贵”让群众也因水而贫。
多年来,环县大力实施民生水利工程,通过挖水窖收集天上水、安装淡化设备净化地表水、打深井开发地下水三大举措全力解决人畜饮水难题。
但是,净化地表水,对人体危害大的矿物质元素净化不掉;开发深层地下水,环县地处黄土高原,深层机井浅则三五百米、深则上千米,开发难度大,且群众使用不方便;天上水饮用较为安全,但环县十年九旱,水窖收不到水的情况经常发生。
相比之下,调引外来水源是解决环县缺水问题的根本办法,也是最有效办法。
扬黄一期工程
引水入环解民“苦”
引外来水,距离最近的就是从宁夏青铜峡调引黄河水。
实施扬黄工程这个思路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诞生并付诸了行动。当时,宁夏银南地区提出为盐池县引黄河水的设想,1974年开始工程规划;甘肃闻讯后即派人协商,请求同时为相邻的环县引水。
1978年,甘宁两省区成立了盐环工程联合设计组,并于当年向国家水电部上报了规划报告。随后陕西也提出同时给定边引水的报告,经三省区协商,又经过几年的勘察论证,1984年三省区政府联合向国家计委提出共同兴建“盐环定扬黄工程”的报告,1986年最终批准实施“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
扬黄工程环县段从1987年开始设计,1992年一期工程开建。
1992年7月30日,是一个载入环县史册的日子。这一天,陕甘宁盐环定扬黄甘肃专用工程开工典礼在该县甜水堡举行,工程从规划阶段转入建设实施阶段,祖辈饮用苦咸水的环县人喝上甘甜水的夙愿终于有了盼头。
经过4年的奋战建设,克服重重困难,1996年5月,环县甜水镇引来了黄河水,饱经干旱、风沙、氟水之苦的甜水镇群众,首批喝上了来自黄河的甘甜水,世代梦想变为现实。
黄河水到县城
十万居民过上“甜”日子
扬黄工程一期完工后,经过多年努力,2009年,环县开始了扬黄续建工程。该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了70万立方米库容的张南湾水库,同步开建了从甜水镇到张南湾水库的管线建设。
又一场引水工程建设热潮在环江沿岸全面铺开。先后有29家施工企业、2个监理公司、11个材料设备厂家参与了工程建设。施工场地,人潮涌动、机器轰鸣,挖掘机、装载机、吊车、碾压机等各种机械设备布设全线。工程队加班加点,快速推进工程建设。
2010年底,74公里主管线全线贯通,2011年7月成功引水至张南湾水库。2012年7月开始向环县县城供水,彻底解决了环县县城10万多人长期缺水的问题。
在县城生活了30多年的袁丽娜回忆,以前自来水不但苦涩发咸,而且经常停水,每次停水别说洗衣服,就连做饭用水也成困难。
上世纪90年代,县城的机关单位都使用了水厕,遇到停水厕所就停用,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都要到单位附近街道的旱厕如厕。
扬黄水通到了县城,县城10万多群众欢呼雀跃。楼上楼下不再有居民提着水壶找水了,县城街道也没有了人挑水的镜头,农户家中、机关单位的水厕也正常开放了。
水网到乡镇村组
农村因水“活”起来
县城有了黄河水,居民的“渴”缓解了。乡村的20多万群众,每逢大旱之年,仍然要付高价买水,到十几里路外的地方拉水,到深沟里人担驴驮找水。为了彻底解决乡村群众饮水难,环县决心实施黄河水延伸乡镇工程。(下转2版)
新闻推荐
兰州晚报讯(记者赵武明)7月21日,甘肃省作家楚河将做客纸中城邦书城举办新书《伸出手,抱一抱还在努力的自己》分享会。据介绍,...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