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记者李满福
打上甘肃烙印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自1979年问世以来,便搅热了中外舞台。在中国和世界舞坛上,她享有“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东方的‘天鹅湖\’”“中国舞剧之最”等诸多美誉和盛名。
近40年来,行进在改革开放春风里的《丝路花雨》,为适应市场,不断创新,其间虽几度修排,但每次呈现在舞台上的新版剧目,依然延续着经典舞剧的魅力。
目前,剧组又在兰州集结,为执行中宣部“2018感知中国·中国西部文化行”出访任务,即将踏上东欧三国捷克、匈牙利、乌克兰的巡演之路。
改革开放的“报春鸟”
“敦煌就在我们甘肃,把敦煌艺术搬上舞台,不是很美吗?”1977年10月,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陈舜瑶对省歌舞团的艺术家们提出了她的想法。
起初,编导们先排了一个表现敦煌壁画老画工的故事。结果很快被推倒重来,继而产生了一个以古丝绸之路上英娘和父亲悲欢离合为主线,表现敦煌壁画和丝路友谊的故事。为此,编创人员数次背着行囊去敦煌采风,向敦煌研究专家学习、请教。回兰后,他们又集体讨论,反反复复雕琢剧本。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部讲述古丝绸之路上感人故事的舞剧,于1979年5月的一天,搬上了兰州的舞台。自此,花雨飘洒,缤纷无限……
其实,当时创排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探索。特别是对敦煌舞的理解和表达,更是倾注了艺术家们的心智。
“为了让静止的敦煌壁画舞起来,编导们孜孜以求,而我成了他们的实验‘陀螺\’。我像着了魔一样千百遍地练。”第一代“英娘”的扮演者贺燕云说,在排练“反弹琵琶”一段舞蹈时,要求舞者双臂反扣在背后,或旋,或跳,或蹲,或卧,还要时时表现出S型动律,经常累得颈背发僵、胳膊抽筋。
正是主创团队和一代代“英娘”“神笔张”“窦虎”“伊努斯”,以及群舞演员们的倾情付出,才让这部舞剧成了“复活的敦煌壁画”,并华丽绽放舞台。
舞剧《丝路花雨》创演当年,就赴北京参加了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获文化部“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
甘肃原创舞剧一炮打响,主创人员始料未及。
1982年,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荣登世界著名大剧院———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大剧院,成为进入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演出团体。
“变脸”,是为更好地传承经典
已经有了30年舞台“履历”的《丝路花雨》,并没有“老本儿吃到底”。时代大潮中,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不守旧,在传承中求新。至目前,该剧经历了三次“变脸”,“变脸”后的《丝路花雨》,依然经典。
2008年春节期间,省歌舞剧院接到文化部的一个信息:能否将“变脸”后的《丝路花雨》再次搬到北京的舞台上,代表中国舞剧欢迎前来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各国嘉宾。(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记者范海瑞)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下发《甘肃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专项行动计划明确,甘肃省将着力解决...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