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千册藏书,对于毕生与文字为伍的教授、学者、研究员等群体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一般的普通人就更不容易了。可五六千册藏书却真实地出现在炼焦工人吴庆林家里。
吴庆林的家里,没有高档的家具,没有时髦的摆设,两室一厅的居室里,除了他作为书房兼卧室的那一整面墙壁书柜的书外,在沙发、床和饭桌的空隙处,到处都堆满了书。
吴庆林家里这种简朴中透射出文雅的光华,让人一时无法与他在炼焦炉旁的炙热烟火对接起来。
炼焦炉上31载执着地坚守,31年炼焦炉的煤灰烟火,在吴庆林的脸上烙上了坚毅的印痕。
31年前的嘉峪关,自然环境恶劣,当时,1号2号焦炉在全国都已经是老焦炉,经常出现各种“老年症”。而厂里老技术人员走了,新人基本没人懂热工维修技术,吴庆林就自己摸索。每天2小时测一次温,画出曲线,边记录、边分析。
有一次,半夜正下着雪,1号焦炉有两个废气盘下火严重,当班生产工处理不了,汇报给厂调度,厂调度打电话让吴庆林去处理。吴庆林放下电话,匆忙穿好衣服就出了家门。进入厂区滑了一跤,他爬起来继续骑着车子往前走,连工作服也来不及换就到了现场,很快就找到问题并迅速处理完毕,工友们向他伸出钦佩的大拇指。直到那时,吴庆林才感到腰和腿都有些疼,推自行车回班组时才发现装有午饭的书包不见了,这才想起是摔跤时只顾匆忙地往厂里赶,却没有看到甩出去的书包。
几天不回家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有时从炉子上回来晚了,就在班组休息室的长椅子上睡一夜。一次,妻子从农村家里摘来两个葫芦瓜,蒸了葫芦包子。等到晚上九点多见吴庆林还没回来,就把包子装上,带上孩子送到厂里去。出门没多久,孩子在车座上睡着了,她害怕孩子摔下来,就找了根带子绑在背上。到了公司大门时,值班的保卫问明情况后,好心地让把孩子留在了门卫室里。妻子独自转来绕去地找到班组时,他还在焦炉上观察火道的燃烧和下火情况。妻子等了好长时间见不到他,又挂念睡在门卫室的孩子,只能委屈地回去了。等他第三天回家时,妻子看他熬红的双眼、疲惫的神情,没有说什么又一次宽容了他。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之母,兴趣会给一个人带来无穷的动力。“每次跟他出去走到街上,看见书店、书摊就走不动路了,回来都要抱回几本书。”妻子杨玉玲嗔怪地说。
“这么多书,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的!他把钱都花在这上面,和家里的生活没发生过矛盾吗?”“二十多年来,我们家没有吵过架。钱够花就行,我从来不阻止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妻子杨玉玲很自豪地说。这就是一个文明家庭的文明细节吧。
吴庆林一直工作在焦炉生产一线,常年倒班,对家中许多事都照顾不上。母亲患有严重的老年性高血压和胆结石等疾病,妻子就找来书籍,或在网上、同事处找来有关食疗的饮食或偏方,除了多做些老人可口的饮食外,还坚持每天都带着婆婆去户外运动,参加社区举办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冬天婆婆生病住院时,她在病床前悉心照料,每天都变着花样把饭菜端到床前,一口一口地喂到婆婆嘴里。
儿子吴蓬在家庭影响下,从小就懂得孝敬老人,尊敬父母,热爱读书、学习,热心帮助同学,更从大学时期就开始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假期回来都会用奖学金买上可口的食品送到老人手中,经常陪着她们聊天、散步、哄老人高兴。
一次半夜这位吴庆林亲切称为“钞姨”家楼上人家的水管突然爆裂。吴庆林被水流声惊醒后,马上敲门来到“钞姨”家,随后下到井里关闭了水阀,又多方联系找到楼上人家的电话,这家人赶回来后他又帮着更换了水阀门。多年来,他家和邻居家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
十多年来吴庆林还加入应急献血志愿者行列。一次正上夜班,他接到中心血站应急电话,一名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他立即向班长请了假,工作服都没来得及换,就骑着自行车赶到血站,献了400毫升全血。至今他已义务献全血3600毫升,成份血1200毫升。
“文化的基因,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如杂草,只要有些许雨露,它就会茁壮成长。”文明的根须,终究是要扎根在文化的土壤里的。吴庆林家庭的文明行为,是从文化的基因里生根发芽、长成树丛、结成果实的。(市文明办供稿)
新闻推荐
为加快推进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度贫困地区医疗人才“组团式”健康扶贫行动,省级9家支援医院采取整体托管的方式,托管受援医院并加挂分院牌子,力争使“两州...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