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剧照
在甘肃省文化厅、财政厅主办的2017年度省级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中,陇剧《五女拜寿》依然是被观众青睐的一出好戏。戏是什么?人为何爱看戏?这一点儿也不神秘:人是看戏里的人如何处世、为人的,也是在看自身感应的;折腾来折腾去,情节细节“抓人”,产生共鸣,启迪心智,这就是好戏。《五女拜寿》说的是明代宫廷的一桩严酷事件,舞台上表演的却是一个大家庭中的生活波澜乃至每个人物命运的诡谲走向。户部侍郎杨继康过寿,五个女儿、五个女婿前来拜寿,三女儿杨三春和穷书生邹应龙途中所携一些银两被贼人盗走,来迟了一步,杨夫人嫌贫爱富,将其二人打发到伙房里用饭,其他敬上厚礼的女婿女儿全上大庭宴席;又因“拜寿拜寿,空空两手”,日后杨夫人索性将三春三女婿逐出家门。
谁知,朝庭奸相严嵩专权,杨继康因一大案牵连被革职,“势落财空仅留一条性命”。无奈,二老去南京、苏州见身在富豪、名门的大女儿大女婿,谁知大女婿和二女婿合谋出重金要做严嵩的“干儿子”,避让岳父岳母伙房里用餐,他们要去菏花亭宴请贵人。被气恼的杨继康又去陈府见两个小女儿和四婿、五婿,二女双双嫁在陈府。陈夫人及二子热肚心肠将两亲家留在家中,可陈大人因怕案子引火烧身,劝杨家二老另去他乡度日。致使杨继康老夫老妻沿街为乞流落在城隍庙不知魂归何方,终发出哀叹:“自古道儿女本是老冤家,苍天啊造就这偏差!”当初是赫赫户部高官的杨继康今日却遭如此命运,从“富丽堂皇乐融融”到“儿女不孝好凄凉”,风雪雨霜苦不堪言。这一折腾却由“拜寿”而发端!拜寿系人间久有的世俗风习,眉高眼低和矛盾纷争的那些俗事儿尽教人唏嘘再三悲怆不已。这就是引发人们心灵鸣响的“戏曲”。
自古来,世俗人情中偏偏携带着人间真情,而这真善美的事儿就在“世俗风习”的薰染中愈发照亮人心,即便在名门高官的人身上也能看到一些温暖的“阳光”。杨继康为一家之主,是《五女拜寿》中的核心人物,家庭中的不和及儿女们的纷争皆因他生。但杨大人毕竟多有历练,他责备夫人不该驱逐三春二人离去,不应嫌贫爱富;他也理解女儿女婿家不收留他俩“免得受牵连”“坏了儿女们的前程”,陈大人劝他另寻出路,虽让人心寒,却也能“保护住亲家及儿女”。他虽然指责苍天留下这“偏差”,也是苍天大地为了教化人“崇尚德理”的。正因此,这个大人物频遭折腾,其言其行令人同情。
然而这人间世俗“偏差”中的真善美,却在“小人物”身上尤为突出地呈现着、伸展着,成为全剧中主要的行动线,其境其情,往往令人感慨。三女儿二人被夫人逐出杨府后,其侍女翠云在府中饱受大女儿贴身丫环夏莲及其主人的欺凌羞辱,骂翠云看上了穷秀才“想当其妾”,让翠云抬不起头来。而朝廷大案事发,杨继康二老成了“落地的凤凰”没人理睬了,翠云却念及当初收留自身的好处,情愿与二老伴随浪迹天涯。这种举动感化了杨家老主人,不可寻死,只得苟且偷生。正是翠云这“下人”在最困厄时晕到路旁,被邹士龙搭救,寻见了三春三女儿。好心人邹士龙正是进京赶考的穷书生邹应龙的亲弟弟。这一相遇,终使杨继康命运再次折转。
处在受欺辱世俗状态中的翠云当初质问穷书生邹应龙为何“还在读书,听之忍之”,三姑爷笑曰,“古时的圣贤人颜回住的是破房子,拎的是破篮子,还经常饿肚子,我有人送饭,比颜回有福气呀!”这一情节的设置,一方面为邹应龙的转折翻身打下“伏笔”,另一方面又使翠云受损的心境得到温热,也使人间的美好情意得以升华。当然作为婢女的翠云只觉得三姑爷虽然穷苦,但是好人,从不训斥下人,却根本不知晓人家的“鸿鹄之志”。因邹应龙考中高官崛起,推翻了严嵩的恶势力,而成为“为国除奸、为民除害”的大英雄。于此,杨继康门庭又有转寰,重见天日,迎来新一年的拜寿礼仪。当然这一次的拜寿已不是比寿礼的贵重,而是体味人生的况味与人间的孝心,这才是最有值价的。寿庭上,尴尬莫过于大姑娘大女婿他们。而心肠热快的陈夫人竟拉扯翠云与邹士龙一对儿新人前来拜寿。命运的折腾中,翠云小人物身上闪烁着不熄的光彩,人性中的真善美,总归会感动天地,昭示人间。而同样是作“下人”的夏莲却在后边的转折中受到有力的针砭,包括她的主子大女儿们都是被嘲讽的对象。
中国戏曲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作品,大多在世故人情上做出漂亮文章,让许多人物“活”在观众百姓心目中,有着反复被欣赏的价值。陇剧《五女拜寿》多少年来一直是院团城乡巡演的必备剧目,可见该剧的生命力。这里要指出的是,世俗性并非“低俗”的东西,而是人世间常见的文化生活样态,谁人也难以避之。好作品恰恰在常见的世俗纷争中突显了人物和事态的真实性,有了生活上的真实才会有艺术上的真实。没有了“真”剧作之“厦”便会轰然倒塌。历史衍传的世俗风仪可以说是人类朴素的自然而然的产物,其总体倾向是“仁善”,“善”是抵排“恶”的无形之山岳,不论古今,不言谁人,“善”都是要崇尚的,有了善意,人活的就高尚、就自在,世间才会有和谐。世俗纷争中当然也涵养着人性中的美悦。这种美是要弘扬的,因为她是人世间的大美,是永恒的、从容的,也是戏剧家们锐意创新的着眼点。“世俗性”与“大众化”和“人民性”其蕴涵实质是一致的。世俗中的“真善美”就是大众化和人民性所要凸现的美好事物。这是广大观众乐见的,也正是我们常常提醒要“还戏于民”的根本缘由。
□严森林文/图
新闻推荐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印发《关于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意见》,决定通过开展“五毛食品”专项整治等办法,进一步保障农村食品安全。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生产处处长张兰周说,所谓“五毛...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