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何成军
在我的家庭电脑里,有一款系统自带的游戏,叫“扫雷”,操作简单却充满智慧。你只有扫除一个个由“藏雷”织起的壁垒,才能释放前进的空间。
多年来,打开这款小游戏已成了一种习惯。琢磨选题时会打开,构思稿件时会打开,打磨标题时会打开,行文遇阻时也会打开。对这款游戏“不务正业”的偏爱,也成为很多朋友的笑谈。
在排雷的同时,其实是放空自己后的重新审视——选题方向是否正确?稿件结构是否严谨?标题措词是否准确?行文笔墨是否精彩……
放空自己是为了打破自我“人设”,重新审视则是扫除无形中被自己或别人所裹挟的思维壁垒。一篇稿件如此,一个事件、一个产业、一个区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地域偏远、自然条件差、工业短腿、人才匮乏、要素市场发育不全、经济总体实力不强……”这似乎就是外界甚至自己人对甘肃的“人设”,使其成为甘肃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壁垒!
殊不知,艰苦的环境,往往能孕育伟大而顽强的生命!
这一年,远离喧嚣,走乡入村!把脚步踏向田间地头,感知与自然抗争的“甘肃粮仓”——
河西走廊,“昔日戈壁滩,今日米粮川”,在与自然的博弈中,人们正尝试着把这里变成人类未来的新粮仓,戈壁沙漠不再是不毛之地!
陇东陇中,不但打破了亘古以来 “靠天吃饭、买菜做饭”的历史,更让这里的杂粮、土特产走上世界餐桌。这里不再“苦瘠甲天下”!
天水陇南,拔除了地埂“界桩”,让花椒、核桃插上电商的翅膀,走出深山,迈向未来。这里的人们也终于相信“山的那边不再是山”!
这一年,进过工厂,摸过机器!让视角瞄向工业短腿,体会与市场抗争的“甘肃制造”——
酒钢集团走出困境,金川集团扭亏为盈。
甘肃建投、兰石集团装备制造走出国门。
还有那家“被一口锅救活”的金铁集团。
这一年,访过领导,写过机关!将笔触伸向改革前沿,感受和自己较真的“甘肃革新”——
“放管服”激活了市场,释放了活力。减的是政,增的是效,为的是民。一年来,市场主体的裂变式增长就是最好的佐证!
放了权,政府也从管理转向了服务。百姓办事的“围墙”拆除了,公仆干事的“篱笆”却扎紧了,改革最大的红利便是改出了一个“干什么、怎么干”的甘肃方向!
2017年,整个甘肃就是一个“扫雷”的过程!
农业,扫除了自然的壁垒;工业,扫除了市场的壁垒;改革,扫除了制度的壁垒。而这一切最终将扫除甘肃发展的所有壁垒!
有了目标,排除障碍,少了羁绊,甘肃将一路前行,奋蹄直追,甚至会来不及欣赏路边盛开的花朵——
尽管,它们怒放地不计成本!
新闻推荐
十九大献礼片《面向群众》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甘肃省景泰川气候干旱,老百姓生活贫苦,甘肃省政府决定自筹资金建设电力提灌工程。年逾57岁、时任甘肃省副省长的李培福,立下“两年上水,...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