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手工绣花鞋。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让我们备受鼓舞,大家都鼓足了干劲,决心要把红军鞋做好,把红军鞋打造成哈达铺独有的品牌,销售到更多的地方。”12月11日,面对记者的采访,哈达铺镇拥军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月菊显得信心满满。
哈达铺镇被誉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1935年9月,刚刚经过雪山草地的红军到达哈达铺,而当时富庶的哈达铺镇成为红军的“加油站”。今年48岁的高月菊,从小生活在这里,和当地许多人一样,听着红军长征故事长大。
“红军到哈达铺时,很多战士穿着草鞋,有的甚至都没有鞋穿,是用破衣服撕成布条绑在脚上的。我的母亲和当时哈达铺的众多百姓一样,给红军送了自己做的千层底布鞋,支援红军长征。”高月菊说。
1998年,高月菊和她的丈夫徐文林将这份记忆延续和传承下来,夫妻俩从小作坊做起,尝试着做鞋的营生,并给新鞋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红军鞋”。人们对红军鞋的喜爱让她始料不及,红军鞋一时供不应求。发展到今天,鞋厂已经由当初的小作坊,变成了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
徐文林拿起一双红军鞋介绍说,一双红军鞋从最初的棉布、麻绳等原材料算起到完成商品包装,大概要经过搓麻绳、纳鞋底、做鞋面三大工序在内的撑麻、贴背子、裹底子、刻样子、贴面子、粘里子、包鞋口、扎垫子、修鞋底、上楦子等二十多道工序。一双鞋底若采用全手工纳制,这种千层底要经过一千九百多个针眼。做这样一双有着密密麻麻针脚的鞋底,一般要耗费两天的工夫。
如今,红军鞋厂已有30多名员工,都是附近的村民,这些乡亲们,农忙时间在家纳鞋底,到厂里拿计件工资。家远一点的把活带回家去做,农闲时都在鞋厂来工作,成了“不坐班”的上班族。 红军鞋厂的员工刘金娥,因为身体不好,所以没有出去打工,丈夫为了照顾家里只能打短工,收入很不稳定。7年前,刘金娥经别人介绍来到红军鞋厂打工,这里距离她家只有两里路,她做活又快,一个月下来至少能挣两千多元。
鞋厂带动了贫困妇女和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2015年8月,成功创建为“陇原巧手”省级示范基地。去年,鞋厂的生产规模达到2万双,利润70多万元。红军鞋的销路已走出甘肃,销路遍布新疆,西安,上海,北京等地。
高月菊说,红军鞋厂的建成,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将继续吸纳地方残疾人优先就业,以此回报社会。
哈达铺作为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集镇,在今后的日子里,也将成为发展红色旅游的重镇,红军鞋厂也无疑将成为哈达铺红色旅游的重要一环。高月菊说,希望自己将红军鞋创造成哈达铺旅游产品品牌,争取让红军鞋销售到更多的地方。
文/图 兰州晨报记者 王钊
新闻推荐
12月11日,全市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会议动员全市上下积极行动,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全面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吴镇图出席会议并讲话。会...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