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移植传统剧目对传承戏曲艺术很有益处。但就农村扶贫题材的现代戏来说,近两三年来全国出现的300多台‘扶贫戏\’,没几台是很理想的。”
日前在甘肃省文化厅主办,省剧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和中共平凉市崆峒区委宣传部承办的大型眉户现代戏《问道崆峒》剧本研讨会上,专家们对平凉德韵公司民营剧团鼎力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剧本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这个本子系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2016年文艺百粒种子资助项目、甘肃省文化厅2016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资助项目。德韵公司创始人蒲虎勤两年多来有效地致力于新戏的创作和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在全省民营文化企业中一马当先,卓有建树。
然而“***题材的戏,的确难写”。省剧协主席、省话剧院院长、“二度梅”梅花奖获得者朱衡激奋地提及到《中国戏剧》杂志总编庚续华女士在今年5月来兰州学术交流时讲到上面的这句话,认为,“我们的创作者要面对现实生活,不能回避问题,什么是‘***\’?今天扶贫工作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抓准了主要矛盾也就抓准了剧本生命所在,其他问题都好办。”“当今中国的生活如此丰富如此博大,但甘肃的戏剧创作却处在最低谷。创作者要奋起,就是要敢于碰硬,敢于担当。人民需要戏剧,市场很需要准确反映生活的现代戏;‘扶贫戏\’再难写,也要千方百计写出好戏来。技术问题是一个方面,但首先要深刻认识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
此言很有道理。其实,我以为,这样的讨论会既是在针对《问道崆峒》“扶贫戏”向剧作者和出品人提出问题来,帮助他们进一步修改好一剧之本,最终生动地立在舞台上接受广大观众的审美判定,也是创作者和评论者与组织者们在共同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集体感悟当今生活的真谛,如何以戏剧、戏曲的样式来准确而精彩地反映我们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迅快适应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
戏剧作品中没矛盾冲突就难称其为戏剧。崆峒山下的这个村子里兄弟二人起了冲突,一个是干部积极下乡来扶贫,村里却几乎没有什么人了,一个是村民们外出打工劳务输出,干得风生水起。这兄弟二人的冲突究竟应该落在什么节点上,这种冲突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种矛盾指向是剧作者苦苦思索的,正所谓“问道”。作者的这种“问道”虽然与平凉崆峒山历史上“皇帝问道于广成子处”有些相似,但今天的“问道”,是指如何“扶贫”的问题,是指村民们物质上与精神上发生什么深刻变化的问题。如此,戏的深度正体现在这个“道”上,这也正是剧作者锐意求索的难题。倘若对剧中主体事件聚焦不中切,人物的行动基调有点缺漏,所问的“道”也不太精准,抑或有些分散,冲突的目的“出发点不太高”,那就势必影响全剧的主题立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朱衡说的对,虽然我们都在生活之中,但我们亟需认识我们所处的新时代。
贫穷,谁人没经历过、体味过?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虽然道路复杂曲折,但原本就是与贫穷做斗争的沧桑历史。今天的中国不同了,特别是辉煌中国的这五年,脱贫、扶贫,突飞猛进。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每10个脱贫的人中就有7个是中国人,中国还为世界提供出扶贫攻艰的中国方案。如此举世称颂的扶贫工作与大国的担当,我们的创作者能不去全力反映吗?于是我们理应力挺《问道崆峒》的两位青年编剧将这个本子抓紧、抓到底,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呼唤。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理论的明确阐释,“道”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历史性变化,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客观现实的高度总结,对我们搞戏剧创作的人员来讲,有着多么重要、多么显明的思想启迪力,具体到“崆峒”的“问道”农村的扶贫,这种正确理论会给我们创作者带来多么巨大的冲击力并有多少鲜活的灵感频频袭来?
是的,文艺作品不是诠释理念的,不是政策的“传声筒”。甘肃戏剧现在处在低谷,出现的作品虽然数量上尚可观,但大多因本子的“硬伤软伤”而最终未能走红走俏继而在全国“打响”。原因是比较多的,如我们创作队伍的“构成”有着历史性的基础薄弱(全省院团载簿的专业编剧从业人数几乎为零,大多是兼职“隔山打牛”的),而业余作者创作热情很高却缺少编剧技巧与经验。
但最紧要、最迫切的原因是,我们现在写剧本的人,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编剧能力却未能及时深刻认识生活,未能理解和感应今天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主要矛盾所在,不能敏感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丰富蕴涵中,看到扶贫之“道”,感悟编剧之“道”,力扼现代戏创作之难,在勇敢担当的实践中求索戏剧的新生面,塑造出鲜明的处在这种矛盾纠葛中的人物形象及真实而活鲜的人世百态来。是故,往往出现“有作品而缺分量”的创作现状。
《问道崆峒》的作者,为了在作品的深度上有新的进取而“问道”生活,他们下到平凉声名遐迩的“红牛产业区”去“接地气”,这非常正确。也正是步入了实际生活,才使该剧本呈现出一定的现代气息。而在我看来,“道”问清楚了,矛盾点抓准了,还必须要“有生活”,有风俗民情,有地方特色,有曲折的故事,有生动的语言及行动细节。有了“形象思维”精彩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把所追求的“道韵”揭示出来,打动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题材现代戏的创作写了多少打井、修渠、铺路、上学、看病、养猪、务工,但“见事不见人”的情状比较多。“扶贫戏”也一样,应该是重在写人,而非是写事件始末写具体的技术问题。但这里要说的是写人离不开对事件、技术、冲突的叙述。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是纸面概念上的人,因此必须要对脱贫方式、技术程序和政策问题认真定夺,力争自然准切。关键的是,要以更多笔墨时空状写人物精神层面的变化,用人性之光温暖苍凉人生,在戏剧冲突中透射出善良、正义、尊严、爱心、自信、坦荡、勤奋向上的内心情怀以及“这一个”人物性格上的独特个性。所以说,生动活鲜的生活细节和情节就是当下扶贫工作生活矛盾的外化。观众是看戏的,看这种微妙而真切的“外化”过程的,你的“道”应该是在审美中被观众品味到了,而且引发更多的共鸣与联想。这就对了,这就是好戏。
笔者此文并非是评头论足于《问道崆峒》这项“百粒种子”的,只是借题“问道”进一步阐明一些“扶贫戏”创作实践上尚存在的一些意见分岐,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文件,强调创作者感应新时代脉动的重要性,跻身“兰山”艺苑沙龙,真切、迅快地为甘肃的戏剧创作给点力。
新闻推荐
甘肃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将纳入城乡基本医保定点范围
资料图片兰州晨报讯(记者梁峡林李辉)12月6日,甘肃省出台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提出,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将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