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敏在颁奖大会现场留影。
薛秀芳
近日,在国务院医改办和国家卫计委指导召开的“首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开幕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医生获得了“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誉称号。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郑光敏成为甘肃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医务工作者。面对殊荣,回望从医之路,让郑光敏对美国医学博士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了更深的感受。从一位普通大夫到心内科、老年科主任,30年来郑光敏恪守医道、秉持医德、勤学医术,以自己德艺双馨的仁心仁术营造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业界传为佳话。
患者无小事事事总关情
在郑光敏眼里,“病人”包括“病”和“人”。一方面是疾病——这个人得了什么病,该怎么治疗;另外一方面还要看到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社会人,治病和关怀、理解、帮助并驾齐驱才能力求做到标本兼治。
20年前,郑光敏在急诊科收治了一位以捡垃圾为生的吕姓老人。老人病情危重又没家人陪护,稍有懈怠就有生命危险。肩扛生命至上和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郑光敏立即组织施救,并垫付了医药费。事后,老人心怀感激,揣着一沓东挪西借来的钱给郑光敏还,郑光敏委婉地谢绝同时叮嘱老人要注意饮食起居……
真心相待,郑光敏与老人成了忘年交,老人每感身体不适或是有烦心事都与郑光敏促膝长谈,她总能为老人排忧解难,让老人在艰辛的生活中感受到温暖与慰藉。回忆这20年,老人感慨地说:“我与郑主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明知后半生孤苦无依,活着活着就觉得活不下去了,是郑光敏的真心关切和帮助,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用善举为别人托起生活的希望,用甘于奉献的精神慰藉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做一次好事不难,能坚持多年则是难能可贵。
精诚之爱,让人心生感动
“我以真诚服务态度让患者感动,患者和家人的微笑时刻感动着我。这既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鞭策之力,让我在医德和医术方面不断修炼,提升自我服务能力。”郑光敏如是说。
2016年8月,郑光敏正在坐诊,一对衣着朴素的夫妇眼含泪水,语不成句地说:“郑主任,我是您10年前救治过的病人,您还记得吗?”因时间过长再加之她曾经救助过无数患者,让她一时发愣。经过数分钟相互嘘寒问暖,彼此间的记忆也逐渐清晰起来。
“你是10年前来自漳县救治腿部疾患的汪先生?”
“正是……”汪姓患者说。“噢,我想起来了。”
“当时生活十分困难再加上疾病拖累,手术后营养根本无法保证,只有靠啃大饼维持生计。是您给了我200块钱,而且每天一到饭点就给我买来饭……”汪先生泣不成声地说:“我现在家庭和睦,生活幸福,但您的帮助至今让我感到温暖和感激……”这,只是郑光敏热心帮助患者事迹中的一个小例子。
一面锦旗满载敬意
走进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走廊、医生办公室和护理站,挂满了一面面锦旗和一封封感谢信。这其中记录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个故事真实演绎着郑光敏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的事迹。
两年前,一位93岁史姓患者的女儿将一面锦旗送到郑光敏办公室。
据了解,93岁的史老因胰头癌晚期入住老年科,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生命,但最终因病入膏肓救治乏术,43天后不幸离世。史女士说,她父亲罹患胰头癌,最初被医生说最多能活20多天,因病生躁多次请求放弃治疗。转到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救治后,郑光敏与科室医护人员的精心施治与悉心关照,使她父亲身心在短期内得到很大的改观。最让史女士感动的是,科室的医护人员与家人一起为她父亲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最后一个生日,让她父亲久病的身心得到短暂慰藉。点滴之情,涌泉相报。虽然逝者已斯,但为了表示感谢,她代表家人向郑光敏及科室医护人员敬赠锦旗。
真心的付出有时也会遇到不理解,此时唯有以“真、善、美”言行感动患者及家属,通过无声的沟通,得到默契的认可。
人们常说,人老如小孩,因此在老年科常有“倔老头”“怪脾气”的患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及职业使命练就了郑光敏敏锐的观察力和行动力,她总能在千头万绪中找到化解的办法,总能在第一时间为老人的不良情绪“问诊开药”,让老人在医院得到悉心救治和精心关照,倍感家的温暖。《最美不过夕阳红》这首脍炙人口的老年歌曲在这里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让老年人在笑声与关爱中欢度晚年。
新闻推荐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中国之治”的“政治密码”
10月1日,美国拉斯维加斯响起枪声,59条生命戛然而止,举世震惊。类似事件绝非个案。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治安状况恶化,经济复苏乏力,政坛恶斗加剧,社会分裂加深,恐怖袭击频发……西方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