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如有餐、酒、茶相佐,感觉自然不一般。
少儿时代那段读书佐餐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斯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我随父母在太行山麓的军工厂居住,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更为强烈。课余时间,我除了与伙伴们一起玩耍,便是阅读图书,小学阅览室中五颜六色的书籍使我着迷。那时的少儿读物印刷得十分精美,绘画栩栩如生,配文言简意赅。初具阅读能力的我,喜欢读的是图文并茂的小人书和浅显的文字书,对书中展现的广阔世界有着无比强烈的好奇心,图书便与我朝夕相伴,甚至吃饭时都书不离手。在当时的条件下,地处山沟里的居住区自然没有好茶饭,吃饭时一边翻阅小人书一边就餐,思想全集中到书中的情节里去,既不觉饭菜之粗劣,又感到精神之满足,进餐的过程就成了一种享受。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读书和就餐就这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也就像每天吃饭一样有规律。少儿与富有幻想性、传奇性的故事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当时我最爱读的书主要是国外的童话与本土的神话传说,以及通俗的历史故事,这符合我那个年龄段的审美情趣。为了扩大阅读范围,我常常与小伙伴徒步到八里地以外镇子上的书店去购买新书,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回到家往往到了吃饭时间,拿到餐桌上的新版图书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墨香,与饭菜的气味混合在一起,时间久了,似乎成了就餐时不可或缺的味道。
图书中常有酒宴的场面,特别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情景,很令人眼热。儿时不饮酒,对酒的感觉不深。及至参加工作,有了饮酒的体验,方知酒是一种助兴之物。读书佐以酒,会增加读书的兴趣。宋代诗人苏舜钦“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心情随书中内容起伏,读到动情处,“遂满饮一大白”,酣畅淋漓。苏舜钦读书之执着和饮酒时显露出的真性情,令人拍案叫绝。现实生活中亦有此性情者,丁学义是其一也。丁曾为甘肃省四库全书藏书馆副馆长,为守此国宝,常年与青灯黄卷为伴,养成了读书佐酒之习好。丁君好酒量,且无需下酒菜,有书即可,最好是古文书籍,经品耐读,如酱牛肉干,越咀嚼越有味。而我读书佐酒是在火车上,因为那是我工作期间可以完全放松的时刻。带上瓶好酒和喜爱的书籍,倚身在卧铺靠背上细读慢酌,“枕上诗书闲处好”的感觉便油然而生,这是属于自己的一份悠闲与平静,一切烦恼像车窗前倏忽而过的景物随风飘去。伴随着车轮有节奏的转动声,酒饮至微酣,书读出兴味,读书佐酒渐入佳境,此乃尘世间一种涤滤养心的修炼。
读书佐茶,则需觅一幽雅之处,有水,有树,有阳光,有沙滩,兰州黄河边冬泳基地是也。春夏秋的午后时分,除泳具外,携一小凳,带上名茶名著,把品茗读书作为每日泳后的仪式,则另有一番情调。河水寒凉,出水后背对太阳坐在小凳上接受阳光照射,书籍处于背阴处以便阅读,香茗则置于凳旁,心无旁骛,唯从书卷中洞悉奥妙。太阳慢慢从天空移动,茶入口入肚,书入脑入心。阳光将我品茗读书时的身姿投射到地上,形成一幅剪影画,独饮就成了对饮。如阳光炽烈,晒得发烫,就移至树荫下。此处不凉不热,书可细细品味;茶水不温不火,亦可慢慢啜饮。不远处传来泳友猜拳行令之声,“一畦芳草醉酒,满苑树荫品茗”,倚树听流韵,观云悟禅意,与书中的精神脉络相呼应。犬戏鸟鸣,怡然自得,诗意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的。
读书佐以餐、酒、茶,使生活充满趣味。读书佐餐,开启了我的心智,引领我从平淡的生活中走出来,并促使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读书佐酒,放牧心绪,神思物外,浑然忘我,是人生的大写意;读书佐茶,与作者或书中人物一次次进行心灵对话,知有限之限,求无涯之涯,它使我感到深邃与遥远。
餐、酒、茶与读书融为一体,其情之醇厚,其味之隽永,相得益彰。
□高益群
新闻推荐
他不幸患上尿毒症,但在同学们的陪护下坚强前行爱和捐助让他重获希望
学院领导看望郭昱金奉乾供图(首席记者金奉乾通讯员黄妍)生活中,总会有不幸和苦难,但是来自人间的爱与相助,能让遭遇不幸的人收获希望。7月14日,记者从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获悉,连日来,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