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锦涛
一座座极具民族特色的农家别院近在眼前,一条条鹅卵石铺成的村道错落有致。12月4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眼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
就在两年前,这个小村子还是“土墙土炕土房子,黑灯瞎火找路子”的光景。用村民们的话来说,当时要是谁家没有个手电筒和泥鞋,晚上都没法出门。
博峪村坐落在卓尼县大峪沟景区附近,长期以来,距离大峪沟20公里、处在通往景区必经之路的博峪村却是一个贫穷的“落后村”。
“过去村里随处可见乱丢的垃圾,房前屋后也堆满了垃圾,没有自来水,没有硬化路,没有资金,没有产业,甚至连手机信号都难寻。”木耳镇副镇长宁齐告诉记者。
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村集体经济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找对精准滴灌的“药方”?
变化,源于一个对症下药的好“药方”。(转8版)
新闻推荐
记者郑君武光阴似箭,岁月如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大胜利召开,40年的砥砺奋进,40年的沧桑巨变,卓尼的交通史翻...
卓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卓尼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