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架起致富桥
——卓尼县发展中药材产业见闻
本报记者赵梅 通讯员后卓霞
行走在卓尼的乡间村落,经常会闻到淡淡的药材芳香。
近年来,卓尼县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原来结构单一的传统种植模式逐步向多元化转变,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架起了卓尼农民致富增收奔小康的桥梁。
藏巴哇乡地处洮河谷地,当地群众历来有着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但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状况。
走进藏巴哇乡上巴都村村民后元平家,药香扑面而来,院子里堆放着刚刚收获的当归,屋檐下晾晒着挂起来的党参。“我种药材十来年了。今年种了多亩,有党参、当归、黄芪,能收入多万元。”后元平对种植中药材的生活很满足。
而后元平的兄长后龙平则选择对中药材进行粗加工,扩大销售规模。后龙平专门收购销售中药材,他经营的中药材由于品质好,在岷县、陇西的中药材市场成了抢手货,甚至有安徽亳州的药商上门订货。“我手头资金比较紧张,现在计划贷些款,买几台药材加工设备,把党参、当归加工成片剂出售,利润会更高。”
孙德才是土生土长的柳林镇东石沟村人,曾经在青海、四川做生意的他从中药材种植中看到了商机,于是返回东石沟村开始创业。年,孙德才出资组建了昌河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吸纳村民加入合作社。孙德才向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提供种苗、种子和塑料薄膜,药材收获后以当年的市场价回收,解决了村民们最担心的价格和销路问题,村民们种药材的热情空前高涨。“年合作社刚成立时有户,今年月份已达到户,村里的药材面积突破了亩,还建成了亩的当归育苗基地,今年的中药材、种子等销售收入可达到多万元。”
现在,昌河药材合作社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建成了当归育苗基地,就地为药农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和市场风险。今年9月,孙德才与甘肃和盛堂制药集团公司达成了当归成品收购协议,注册成立了卓尼和盛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对中药材进行初级加工,一条“农户+基地+公司”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出生在藏巴哇乡的杨旭茂是当地较早种植、经营中药材的农民之一。柏林药材合作社是杨旭茂最初创办的中药材专业生产合作社。据他介绍,柏林药材合作社是当地第一家药材合作社,目前入社的成员已达到了户,主要种植党参、当归、黄芪、柴胡等药材,每户的种植面积5至亩。后来,他考上公务员,在藏巴哇乡政府工作,不再担任合作社的负责人,但乡里让他分管中药材种植和销售工作,所以他还是经常与合作社的乡亲们打交道。他利用自己懂市场、会经营和人脉广的优势,帮助药农联系兰州、陇西、岷县等地的药商上门收购药材。
如今,藏巴哇乡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已达多亩,药材种植户有多户,年产值达到多万元。
据了解,卓尼县每年投资万元用于中药材种苗繁育,全县个乡镇中,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乡镇有个,主要种植当归、黄芪、柴胡、党参、秦艽、羌活、丹参等,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了多亩,药材产值逐年增长,年全县药材总产值超过2亿元。
新闻推荐
近日,卓尼县扶贫办在洮砚乡开展了今年第一轮农牧民劳务技能培训班。按照“培训一人扶持一户”的原则,主要以泥瓦工、电焊工、架子工、烹饪等专业为重点内容,共有348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彭宏林摄...
卓尼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卓尼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