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重阳那天,我伴随年迈的母亲漫步于宁波鄞州区的居家小区,时值院内桂花绽放。圆溜溜、金灿灿的花朵儿,一串串的黄珠粒似的,争着先儿地把脑袋瓜子伸出繁茂的绿叶,散发出的幽香随风飘荡,挡也挡不住地往人鼻孔里钻。我的头脑豁然间清醒了许多,插队年代的如烟往事,在香薰的意念中回现至眼前……
绿色卓尼我安家
1974年的初夏,我们乘坐解放牌卡车赴甘南卓尼县插队,知青点位于名叫四布车的生产队。这个背靠群山,面临洮河的小村庄,不到20户人家,藏汉同胞和睦相处,世代半农半牧。那阵子212国道和306省道路窄简陋,县乡公路更是坑洼崎岖,仅300余公里的路程让我们整整颠簸了两天。环境条件的差异性让我们感觉乡村离城市的遥远。
僻静的村庄因我们的到来而热闹起来。生产队长组织全村老少于村头欢迎我们,并聘请营林站同志为我们拍照。村里专门宰了一头蕨麻猪,盆口大的青稞面锅盔配着大碗的猪肉炒鸡蛋,是村里特为知青准备的“接风宴”,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夜幕降临,村里娃娃的好奇心依然难散,他们围立在知青点的门外,当我们把带来的糖果、点心悉数分发给他们后才缓缓离去。我们插队生活的序幕由此拉开。
美丽的藏族姑娘
在卓尼,最让我意外的是看到了连绵起伏,且茂密无疆的松林,丛林深处还不乏花豹、黑熊、麝香、跑鹿及雄鹰、鹞子、野鸡、鸟雀等走兽飞禽。之前我一直以为南方是山清水秀,北方是黄土高原。不过,与江浙闽粤比较,分布于卓尼境内的群山,气势要险峻陡峭的多,树木也挺拔粗壮。
初到农村时,我们既不会耕播,也不熟放牧。队长就派我们到麻路沟植树,这样既不减少村里的劳力,又能完成公社的摊派,一举两得。出发那天,队上专派老牛车为我们拉送被褥和粮食。牛车很原始,包括轮子在内,全由桦木制作,没用一寸橡胶和铁钉,一路走一路吱吱嘎嘎,摇晃到麻路林场已经日暮西山,夕阳火烧般地映红了半边天。
植树中,我们知青和藏族青年相处得很融洽,特别当我们路经他们帐篷好奇地张望时,都会得到极热情的邀请。一天,我们六七个知青被一顶帐篷中传出的欢快笑声吸引,便应邀走了进去,里面数男一女,帐篷内的边沿一圈都铺着羊皮或羊毛毡,皮褥与皮褥的缝隙间,倒卧的青草清晰可见。帐篷中央堆有青稞面袋和牛肚裹包的酥油。三块鹅卵石支撑的锅盛有大半锅的清水,锅下柴火融融,炊烟相伴着水蒸汽袅袅升腾。在男人们谈笑风生中,那位肩披黑色粗辫子的姑娘默默地跪坐在一块塑料布前,认真地搓着类似张掖肃南炒炮式的面疙瘩,这是为大家准备午餐。女孩有着出水芙蓉般的美丽。她有棱有角的面颊白皙中泛着红晕,稚嫩而没有施加粉黛的肌肤透射原生态的光泽,弯弯的月眉下似一汪泉水的眼睛,目光闪烁着诱人的灵气,清秀的鼻梁和红润的小嘴微微颤动,宽边豹皮氆氇装饰的黑布藏袍得体地裹卷在她修长的身上,腰间的银器随身体的摆动叮呤作响,洋溢着天然而青春的气息。男人们看着我们目不转睛的样子,便问道:“拉姆措长得好看吧,你们哪个愿意娶她,可以领回兰州啊!”,冷不丁的话语让我们回过神来,都低头不语。晚上提及拉姆措说:“拉姆措美,就是电影《春苗》、《杜鹃花》中的女主角也不如她美”!有的说:“如果和拉姆措谈恋爱,换上一身中式衣裳回家,父母兄妹见到一定满意高兴”。也有的说:“如果和拉姆措谈恋爱,就让她身穿藏袍到同学家展示一番,定能让人羡慕不已”……大家就这样七嘴八舌地漫谈,天真烂漫地游历在似懂非懂,朦胧纯情的爱情世界。说真的,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姑娘。
知青点的“故事大王”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文化业余生活异常单调。我们知识青年除了劳动,往往通过讲故事来消磨时光。插队时我是知青点的“故事大王”。我讲故事的时候,先学着卖弄关子,经常在且听下回分解的时候,搞些文言断句类的游戏活动调调大家的胃口。
古文断句的游戏都很有趣,有两个故事记忆最深。先说古时有一位客人在朋友家做客,恰逢连日阴雨而久居不归,主人想送客却又难以开口,便留下字条,曰:“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意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而客人幽默地曲解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主人哭笑不得。
再说一段吝啬地主与智慧佃户签订劳务契约的斗智故事。双方以“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唯豆腐不可少不得分文钱”作为约定条件。地主的意图:“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唯豆腐不可少/不得分文钱”,这样可以节约开支。而佃户则强调约定的含义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唯豆腐不可/少不得分文钱”,年终要求地主支付工资,并补偿伙食未达标的损失。由此看出中国文字语言的博大精深,一段文字的断句不同,意思会截然相反。这样的游戏在不经意间让大家喜爱和学习了语文基础知识。
现在想起来,青少年时代的纯真顽皮难能可贵,所保留的童稚未泯的淘气更是有意思。我们这些自创的“寓教于乐”活动,自然提高了大家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为后来取得成就的知青奠定了基础。
美味让人大快朵颐
我们插队的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种养技术传统落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但我记忆犹新大快朵颐美味是羊杂和烤饼。
那顿羊杂汤是在村上叫扎西布的藏民家里吃的。扎西布憨厚简单,整日面露笑容,他的妻子比他大得多,不太会说汉话,很能吃苦,白天的时候都在干活。我们到他家里,他的妻子正埋头清洗杂碎,一杯子水从羊肠子的这头倒进去,那头挤出来就算洗涤清洁了,心、肝、肺、肚子洗的更加利索。烹煮完全用清水,不加调料,其实也没有任何调料,食物熟的也是相当的快,仿佛今天的开锅羊肉。我们每人只分有一碗,撒上大粒盐就开吃啦。回忆那顿饭之香,是我在后来任何餐厅、酒店都没有品味到的。
二是吃烤饼。那次我已面临招工,在县上体检完身体后返回生产队,途中饥饿的两腿发软,走进一处空无一人(都去体检了)的知青点,看见院里的猪圈槽子中还剩有蚕豆,便迫不及待地捡出来,就地点燃柴火煨烤着剥皮吃上,有了些许气力后开始到厨房寻找面粉烤大饼。烤饼中我们也是翻来覆去地现烤现吃,大饼烤熟之时,也被我们吃完了。
虽然,上山下乡作为一段历史已慢慢地离我们远去,但那段岁月的经历很难忘怀。眼下,每当我踏上青藏的土地,都会有一种“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总想看看你的笑脸、总想听听你的声音、总想住住你的毡房、总想举举你的酒樽”的感觉……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23日上午,在桃花盛开的仁寿山下五号大院——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备战保障岷县专属(牧场)基地兰州直营店,举行了一个简单却意义非凡的新闻发布会,来自省体...
卓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卓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