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
10月28日凌晨1时56分,甘南州夏河县发生5.7级地震。当天上午10时,兰州理工大学防震减灾研究所所长杜永峰就和同事学生一起赶赴震区,他们还带着紧急制定好的震后应急实施方案。
团队来到震中附近的扎油乡和达麦乡进行建筑结构调查。很多村民知道了他们的来意,纷纷请他们去看看自己的房屋。杜永峰说,“地震现场有一句话谁也不忍拒绝,那就是‘看看我家’。即使再累再饿,只要群众有这个需要,我们就必须打起精神。”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岷县地震、云南鲁甸地震到甘南地震,这已经是杜永峰第5次前往地震当地做现场调研。
杜永峰是国内防震减灾领域的专家,他和他的团队在西部高校潜心教学、科研,为西部建设培养防灾减灾专业人才。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在结构抗震等防灾减灾技术方面的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面对这样的现状,身为兰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的杜永峰,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他发挥自己的计算机编程特长和科研能力优势,编制出了教学演示软件,解决了本科生教学中多门课程理论学习、毕业设计中结构分析和软件实践的难题。
1996年,他开始研究一种能够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损害的“隔震垫”,专业名称叫作“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这是一种放置在建筑物地基与上体结构中间的装置,有了这种装置,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将大大减小。
经过多年研究,杜永峰将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了陇南市的3栋砖混楼。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这3栋6层的住宅楼不仅墙体没有出现裂缝,连住户家中的东西也几乎没有因为地震出现掉落的情况。这一结果让杜永峰信心大增,他开始在全省推广这一防震技术。
在他带领的团队争取下,甘肃省先后依托兰州理工大学设立了西部土木工程减震隔震行业技术中心、甘肃省土木工程减震隔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多年来,他先后承担60余项纵、横向科研课题,其中30余项通过省、部级鉴定。作为西北地区的唯一代表,他参与国家新抗震规范隔震、弹性滑板隔震支座规程及国家隔震设计规范等4部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作为长期从事结构抗震和隔震减震研究的专家,杜永峰在多次地震发生后,都作为应急评估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灾情调查,为当地政府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科学决策服务,为隔震减震新技术应用提供技术援助。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他不忘为党育人的使命。杜永峰一直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坚持深入学生宿舍进行思想交流,认真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他主讲的《结构优化设计》《结构力学》获评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几十年来,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虽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但却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就。
新闻推荐
◎栗军扎西才让是一位出生于甘南的藏族诗人,著述颇丰,不仅有诗作在《诗刊》《十月》《民族文学》等60多家期刊发表,...
夏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夏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