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新闻 合作新闻 夏河新闻 玛曲新闻 舟曲新闻 碌曲新闻 迭部新闻 临潭新闻 卓尼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甘南市 > 甘南新闻 > 正文

《河西走廊》:走进历史 感受巨变

来源:甘肃日报 2015-06-03 07:58   https://www.yybnet.net/

《河西走廊》:走进历史 感受巨变

《河西走廊》剧照

《河西走廊》剧照

《河西走廊》剧照

编者按:作为国内首部对河西走廊进行最完整、最生动、最具故事性讲述的大型纪录片,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河西走廊》分别登陆央视科教频道、综合频道和中文国际频道,播出时间覆盖19时到23时的晚黄金全时段,收视率一路攀升,网络上的播放量也一再创出新高。今天,本报特邀专家、学者解读《河西走廊》生动的叙事镜像后所蕴藏着的丰沛人文情怀和精神内涵。

史诗镜像与大片格局

□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杨文秀

《河西走廊》无疑是一部大片。

大规模地以事件、理念、情绪来结构全片,以更加“电影化”的手法承载文化复兴、历史寻根的话语,最终指向“国家经略”的主旨,这是“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缘政治属性和民族历史身份所决定的“大”的格局。

格局之大,必然体现为对历史深度、广度乃至细节的全景式开掘。《河西走廊》跨越了汉代至今2000余年的历史时空,分别由《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十集内容构成,攫取了历史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既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大破匈奴、万国来朝、丝路崛起、吐蕃与蒙古会盟这样的宏大叙事,也有河西故道的驿站、敦煌壁画的无名画工、探索东方之路的欧洲冒险家这样的个体书写,在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中想象性地还原历史、传奇,塑造生动的人物群像。这一切,都直指河西走廊无可替代的地缘、战略、政治、经贸、文化地位。

作为一部影像作品,《河西走廊》在视听层面也是大片式的。这是一部90%的篇幅都在诉说中国“过去”的纪录片,却起用了国际化的摄制阵容和大片式的呈现方式。曾两次荣获艾美奖的英国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担任摄影指导,美国摄影师科里·罗素·布朗加盟摄影团队,完成河西走廊壮美的外景拍摄;曾在希腊雅典卫城、印度泰姬陵、中国紫禁城举办过音乐会的国际著名音乐家雅尼担纲作曲,这与河西走廊自古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媒介属性不谋而合。在故事的呈现方式上,《河西走廊》一改传统历史人文类纪录片贴近纪录本性的拍摄方式,彻底摒弃专家学者面对镜头口述历史的讲解模式,将重要事件传奇化、人物形象复杂化,充分展现其中的冲突。文献记录中的寥寥数语和留白通过想象、猜测加以拓展、延伸,在生动地还原历史镜像的同时不失“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那些复杂幽深的人物和故事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这种揭秘式的叙事方式令河西故事具有了神秘的吸引力。

通观全片我们不难发现,在以纷争、战乱、政权更替为历史线索的后景深处,始终贯穿着共存、和合、交融的主体意识。唯有此,《使者》中张骞羁留匈奴数十载的艰辛隐忍换来通向西域的地图、《驿站》中常惠四次西行最终“汉之号令班西域也”、《会盟》中剑拔弩张的藏蒙和谈促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根脉》中河西士林迎难而上建立中国北方儒学中心、《苍生》中丝绸之路的凋敝与“天下第一雄关”苍凉的呼应才具有了震撼而动人的魅力。河西走廊的盛衰枯荣不仅仅是时间之河的注脚,更是整个民族蹒跚着探索、冒险、进取,继而交流、沟通并实现自我认同的隐喻,在经过了前九集历史考古式的回溯之后,第十集《宝藏》回归现实,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昂”语调发言,油矿、镍矿、铁路等新兴资源为标志的工业时代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显然缝合了精英意识的强国梦。从叙事节奏和篇幅结构上看,厚重历史过渡到轻快现实仅仅一步之遥,这种“失衡”和“蹴就”是一种暗示,加速前进必然是这个时代的主导音符,河西走廊也必然成为一条荡气回肠的复兴之路。

《河西走廊》的艺术创新

□ 本报特约撰稿人 黄怀璞

《河西走廊》这部具有鲜明西部地域色彩的纪录片为何会受到持续性的关注和青睐?我想从艺术角度谈谈该片独特的创新追求。

首先,独具匠心的叙事建构。《河西走廊》不避、不忌宏大叙事,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宗教等方面入手,在卷帙浩繁的史料形态、斑驳陆离的风貌景致中,以宏阔眼光高屋建瓴地萃取最具启迪意义和传播价值的人物、事件、活动以及自然风光,运用情景再现等多种艺术手段并辅以合理而丰富的艺术想象,使该片整体的叙事建构具有交互呈现历史演变、人文内涵、地理风物时所能达到的巨大震撼力。同时,该片的叙事勾连意在追求宏观叙事文本与微观叙事单元之间的巧妙艺术缝合,即将“国家经略”这一宏大主旨由分置于每集(微观叙事单元)所表达的不同主题来承载,如第四集《根脉》围绕郭荷、郭瑀、刘昞等兴办教育、弘扬儒学为核心,揭示河西走廊的精神血脉——文化传承,第七集《敦煌》通过再现李工绘制敦煌220窟壁画的过程,表达敦煌石窟艺术对西域、河西、中原等不同艺术精神的融汇及其创新,等等。这种“串珠式”散文结构样态,使作品的叙事衔接针脚绵密、环环相扣、错落有致,最终达到形散神聚。

其次,主客体间真挚的心灵对话。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纪录片和其他叙事性艺术品一样,必有主客体间的心灵交流与对话才能汇聚、抒写丰沛而真切动人的情感。结合《河西走廊》主创人员在河西的亲历亲为和作品中具体而细微的事件、人物以及能充分吸引受众眼球的音像组合等看,该片创作者始终怀拥坚定执著的艺术信念、务求创新的审美理想,以真挚的家国、人性情怀去贴近、拥抱、体悟、追问河西的历史更替,以艺术想象唤醒沉睡于史料文献、戈壁大漠、雪山草原中的走廊,寻求与这块负载厚重历史积淀、时代使命、民族希望的特殊区域间的心灵“遇合”并展开灵魂深处的对话,从而筑就情感生成、观念表达的可靠基础。于是,我们面前就艺术地呈现出绚烂多姿、引人入胜的景象:张骞漂亮、善解人意的匈奴妻子(第一集《使者》),隋炀帝在焉支山气势恢宏的“万国博览会”(第六集《丝路》),萨班与阔端结出历史硕果的凉州会盟(第八集《会盟》),以及莫理循黑白影像中“茫茫苍生盛衰枯荣”的面容(第九集《苍生》)……

最后,基于真实又超越真实。纪录片的核心在“真实”,但若完全拘于“真实”之限,就难有更多、更深的艺术发现与创造。《河西走廊》的艺术追求及其业已体现的客观效果表明,放眼世界、敢于挑战、大胆创新,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变化莫测的大千世界时,方能做到记录历史但不限于记录、再现事件却不囿于再现、展示自然又超越展示的高度。故而可以说,《河西走廊》的创作者在探索一条戴着记录“真实”镣铐跳舞的纪录片创新之路,但其舞姿、神韵更实质地传达出河西走廊演绎变迁中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贯通中西的战略价值,由此完成了真实基础上的艺术性超越,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史料真实与情感真实、记录真实与想象真实的有机统一,且表现得光华四射、豪情奔放又能抑扬自如、张弛有度。

窗口·平台·教科书

□ 本报特约撰稿人 尕藏才旦

河西走廊,从平面理解,不过是中国西部的一条通道而已,但纵深去探究,它却是一扇奇妙的窗口,一方充满灵性的平台,一本涌动着哲理和真谛的教科书。纪录片《河西走廊》为我们揭示了河西走廊的奥秘、奇妙、深邃。它把历史与现实有机揉合,把政治风云与经济文化巧妙融汇,把传奇色彩和当今中国“一带一路”新画卷融为动人的诗章,显示出一种大手笔、超俗眼力。

《河西走廊》让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缕缕春雨飘逸而去;一束束阳光扑面而来。看到大千世界如此妖娆多姿,一派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气象;看到楼外有楼天外有天,处处有创新。文明在和平竞争中吐芳争艳、获得勃勃生机;文明超越国界、种族、肤色、地域,滋润全人类、营养地球村。不是吗?从窗口流泻出的不仅仅是丝绸的蚕香、新茶的馨香,更眩目夺彩的是哲学、医学、文学等多学科的典籍,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成为人类共享的不尽财富。而涌入中华大地的又是世界各地域、各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积淀的文明结晶,它壮中华筋骨,明中华目光,砺中华智慧。

《河西走廊》又是一座平台。它展示的是世界各地独具韵味、各领风骚的文明果实。在平等的氛围下竞技斗艳、各显身手,编织出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画卷。西域的瓜果蔬菜;阿拉伯半岛的数学、文学、艺术;古罗马的冶炼工艺;印度的佛经、雕塑、医学……各种出类拔萃的人才也走进中华文苑:天才翻译家鸠摩罗什从西域龟兹来到凉州,走到长安,一生翻译佛经70余部300来卷,第一次系统全面地把佛教扬洒开去;藏传佛教著名学者萨班·贡嘎坚赞从雪域高原走来,经凉州和谈,西藏成为元帝国大家庭成员;还有隋王朝时的商贸盛会;敦煌莫高窟艺术画廊;西夏文化的琳琅灿烂;黑水城的文物开掘……灿若星辰的文明业绩,在《河西走廊》的平台上闪烁光彩,溅起浪花。

《河西走廊》上弥漫着自由竞争的气息;洋溢着文明交流、信息飞翔的气息;飘飞着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的乐章。敦煌壁画和文献的外流,带来了世界性的“敦煌热”;黑水城西夏文物的出土,让人们看到一颗中华文明的瑰丽宝石,等等,它们为古老的华夏文明增光添辉,提升了品位和影响力。在这座平台上,没有输家,只有赢家。中国知道了世界,世界也知道了“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中国。

《河西走廊》是教科书。它告诉我们:

开放是硬道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很难吐故纳新,焕发生命活力,磨砺创新机制,开掘潜在智慧能量,放长观察世物、判断是非善恶的眼力。借外来劲风,我们激荡自身,使自己身心健康,走向成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开放,必须开放。唯有开放,才能强身健体,广纳百川,兼容并蓄,利己利众,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开放的基础是自信力。打铁还得自身硬,必须有自己的实力。开放是汇千条溪流、百川河水为江河湖海,掀起更大的浪涛,奔涌向太平洋,而不是被泥沙埋没,被浊流侵吞。有自信有实力,中国才有望在开放中争得主动权,游刃有余,处于不败之地。

和平是人类幸福繁荣的保障,是文明必需的至宝。《河西走廊》的兴衰与和平生死攸关。世界是一个统一有机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逃避不开这一宇宙铁的法则。热爱和平,珍惜和平,全人类才有美好的明天。

大时空下的人生写意

□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银军

中国西部的星空下有一条路,叫河西走廊,它的东西延伸就是丝绸之路;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自古以来,有的人要走这条路、有的人要抢这条路、有的人要毁这条路、有的人要护这条路。纪录片《河西走廊》归根结底讲的还是人的故事。作为喜欢纪录片、关注纪录片、目前又在为甘肃纪录片呐喊服务的一员,我完整地观看了这部片子之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将“人”置于大的时空背景下去观照和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用万里云天、苍茫山峦、漫漫廊道起兴,先铺排一种写意式的气氛和意境,再去讲述这种意境下的人和事,讲人的争权逐利、生灭幻化、家国情怀、新老更替,剥摆史实,深入浅出。这种虚实结合,调度有致的叙事方法,叫人看得清楚,看得愉悦,看了还想看。

二是讲故事与述历史相结合,荡气回肠、生动深沉。对于绝大多数优秀纪录片来说,如何讲故事正是它们吸引人的关键所在。《河西走廊》在对张骞出使西域、萨班凉州会盟等故事的讲述中,丰富的人物感染力、强大的戏剧张力,以及令人信服的结局等关键要素都具备了。与此同时,该片又将“河西走廊”这一客观存在的前世今生、显著地位、历史变迁等,以人类族群生存竞争为内在逻辑,讲述得清清楚楚,又难以忘怀。我想这也是该片大量使用真人情境再现的必要之处。

三是特别值得称道的拍摄技巧。较多地运用高质量的逐格和航拍,展现名山大川、风起云涌、日月更迭;用电影化的光线布景以及富有节奏的剪辑手法,有板有眼地带人进入所讲的故事当中;在历史还原的片段中,很老辣地利用纱布、蜡烛、烟雾等光源做前景介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不平衡构图、高亮度逆光在塑造有关人物身份和性格上匠心独到,还有运动镜头、缓推缓拉等手法的巧妙运用,凸显了画面的质感,整体上达到了精致和高标准。要知道,镜头设计本身就是讲故事的有力推手,说明该片的摄影在前期就做足了功课。

甘肃依托丰厚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提出建设纪录片大省,近两年来,省级主管部门召开全省会议、印发实施意见、征集纪录片题材、建立纪录片团队资源库、成立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举办国际短片展,这些宏观层面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纪录片的创作生产。除省委宣传部直接主抓的《河西走廊》外,庆阳的《黄土大塬》、酒泉的《敦煌伎乐天》、平凉的《西北望崆峒》、甘南的《离天最近的雪域高原》、省广电总台的《丝路花雨》、渭源的《探秘渭河源》等,均在央视播出,或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好评,都算是甘肃纪录片大省建设中“学术先行”“开门引智”策略的成功实践。当然,《河西走廊》从整体谋划布局到营销运作,以及其形成的影响力、传播力等各方面,均树了榜样,拔了头筹,值得称道,也值得欣慰。

◇台下点评

观众孙茂松:

看纪录片《河西走廊》,无论是音乐(特别要赞一下音乐,韵味悠扬、深远)、风光,还是叙事、说史,都堪称上乘,把中国这一片土地上最让人神牵魂绕、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和铁血精神表达无遗。

观众叶倾城:

一部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一件事,真正记录的其实是我们看待这个人这件事的方式,我们对是非对错的理解,我们用镜头传递的关怀与情怀。而温度从何而来?我想,从我对《河西走廊》的赞不绝口你就能看出来,来自详尽的资料、精巧的细节、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不朽的灵魂。

观众芙蓉公子:

今儿看了几集《河西走廊》,音画精美,解说词纵览汉以来历史,视野涵盖欧亚,应是为“一带一路”吹响号角之作。重要历史人物由演员扮演,实景演出,令人身临其境,颇具观赏性。

(凤 凰)

◇延伸阅读

河西走廊,你从何处来?

□ 孔丽丽

2014年,我把多半的时间都用在了《河西走廊》上,但是对于“河西走廊”这个命名是如何得来的?它始于什么时间?有着怎样的机缘?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我颇费脑筋。最终,翻阅各种史料及数据库,对“河西走廊”进行检索,得到了以下结论:

二十五史中,“河西”最早出现在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文字中,但其地理范围与今天“河西”不同。

“河西”作为地域指称,最早并且大规模出现在史册中,是《汉书》及《史记》记载卫青、霍去病及汉朝对匈奴的战事中。但当时该词的地理位置可能没有今天这样范围广阔,河西多与凉州、酒泉、上郡等地并列。通过河西之战,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朝版图后,“河西”才成为甘肃西部的指代出现在《后汉书》及之后的史书中。

在1833年-2011年的《全国报刊索引》中,1942年,《西北论衡》杂志刊发题为《瞻望“河西走廊”》的文章,这是“河西走廊”第一次出现在报刊文章标题中。之后,“河西走廊”开始大量出现在报纸期刊中。

“河西走廊”另有一个近义词“甘肃走廊”,《新西北》杂志1944年登载多篇文章皆以“甘肃走廊”做标题。“甘肃走廊”这个词语到现在也时而可见。 (本文作者系纪录片《河西走廊》的文字统筹)

新闻推荐

着眼当前谋划长远 选好用好年轻干部——甘肃省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综述

着眼当前谋划长远选好用好年轻干部——甘肃省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综述着眼当前谋划长远选好用好年轻干部——甘肃省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综述本报记者谢志娟甘肃省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

甘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河西走廊》:走进历史 感受巨变)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