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是突破口和着力点
——省发改委主任赵春谈贯彻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
本报记者 牛彦君
2013年11月26日,中共甘肃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通过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记者就如何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牵引作用,采访了省发改委主任赵春。
记者:《意见》中提出“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如何理解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
赵春: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起着“牵引”的作用。从甘肃省实际来看,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健全、贫困人口多,发展仍然是解决甘肃省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发展力,提高甘肃省的经济水平仍然是我们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影响和传导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许多方面改革的进度,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就可以促进化解其他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相配合,又促进了各项改革协同深化。
记者:《决定》中提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改委作为经济综合部门,如何落实该要求?
赵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实践中的一次重大创新。作为经济综合部门,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努力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切实加快转变职能,重点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接、放、管”,接好国家发改委下放的审批事项,把不该管的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管住、管好、管出水平。我们觉得,凡是市场能够有效调节,企业能够自主决定,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要坚决地取消审批,凡是由市县和基层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管理权限。2012年以来,省发改委取消和下放了22项审批事项。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同步下放前置审批权限,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也要面向社会公开,规范流程、简化手续、限时办结、提高效率。二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好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对已经取消和下放的企业投资核准事项,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继续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坚持市场化方向,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凡是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都要放开由市场决定和调节;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12年以来取消和下放了15项定价项目,重新编制了《甘肃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取消了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省管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124项减少到目前的60项。
记者:《决定》在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意见》也明确了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思路,省发改委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赵春: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加快新兴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农业现代化赖以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条件。甘肃省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加快城镇化发展,是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城镇化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水到渠成,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甘肃省正在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着力增强城镇综合功能和人口、产业吸纳能力,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城镇空间布局和发展形态,统筹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另外甘肃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记者:《意见》中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在这方面省发改委将采取哪些措施?
赵春:坚持对外开放,既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也是甘肃省经济跨越发展的主要措施。王三运书记提出加快扩大开放,要突出向东向西“两个方向”。要发挥甘肃省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力优势,紧紧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好兰州新区及关天、兰白、酒嘉等重点经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高标准高质量地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扩大向东开放;同时牢牢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性机遇,在国家总体布局下,利用甘肃省的资源优势、通道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发挥重要节点城市和各类园区的作用,依托兰州新区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搭建向西开放平台,建立交通枢纽,构建产业基地,强化文化纽带,谋划好甘肃省具体方案、措施和手段。目前,省发改委已经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完成了调研,正抓紧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总体方案。
记者: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省发改委将如何发挥职能作用?
赵春:《意见》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3年1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方案,这标志着甘肃省“3341”项目工程中的三大战略平台均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给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开创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当前,要着力实施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和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抓紧编制实施方案,陆续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和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三大生态规划。同时,理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结合生态保护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助力“1236”扶贫攻坚行动。
新闻推荐
金色田野话丰年金色田野话丰年本报记者王朝霞岁末年初,盘点经济,最大的收获和喜悦来自金色的田野。甘肃省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1100万吨以上,实现了又一次新的跨越,实现“十连丰”,为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
甘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