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方戏曲 促进舞台繁荣
□ 本报特约撰稿人 顾善忠
甘肃拥有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剧种种类多,剧目数量可观,特色鲜明,而且分布区间广,南北皆有。据统计,省内产生、存在和流行过的地方戏曲剧种约20多个,影响较大的有10余种。1982年,甘肃有13个戏曲剧种,除京剧、豫剧、眉户、越剧(越剧自1983年兰州市越剧团正式解散后,全省已经没有专业和业余演出)4个剧种外,有本地剧种9个,分别是秦腔、陇剧、甘南藏戏、民勤曲子戏、曲子戏、高山戏、灵台灯盏头戏、玉垒花灯戏、陇南影子腔。民勤曲子戏、曲子戏、灵台灯盏头戏、玉垒花灯戏、陇南影子腔没有专业剧团演出,只有民间班社和业余爱好者组织的演出。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今戏曲整体上的日渐式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甘肃戏曲也未能幸免。作为无形的民俗文化遗产——戏曲,它的衰微已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一种文学样式的衰败,更是某种文化的渐趋湮灭,因此,对地方戏曲的研究、保护、扶持和传承工作,不仅是我们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举措,而且对于挽救和推动地方戏曲艺术和表演团体的健康发展,促进舞台艺术全面繁荣具有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日渐重视,对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与扶持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013年,文化部实施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全面加强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与扶持,推动全国地方戏的创作和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的建设。甘肃借此有利契机,也应有所作为。
一是确定甘肃省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以重点院团的扶持促进全省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融合之地,甘肃省众多的地方戏是在以当地方言和声腔体系为艺术本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其发展衍变中形成了各自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表演特色。各地应结合实际,确定本地一到两个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含专制、民营及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体制地方戏曲院团),参加“甘肃省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的评选。
二是对甘肃省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的剧目创作给予资助,以剧目的扶持促进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在甘肃戏曲发展史上,有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地方戏呈现繁荣,必是优秀剧目大量涌现之时。为鼓励全省地方戏创作演出院团创作出更多优秀剧目,文化主管部门对“甘肃省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的剧目给予资助。每年资助1—2部优秀地方戏剧目,力争推出一批具有民族精神和浓郁地方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大家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推动地方戏曲院团发展。
三是对甘肃省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的表演及创作人才进行培训,并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完善地方戏曲人才梯队建设。如对甘肃省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的定向招生或委托培养项目给予资助;分年度委托戏曲院校开展全省地方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人才培训班,每年资助2个地方戏曲剧种人才培训班;并对各地开展的各类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地方戏曲人才培训项目进行资助等。
四是加强戏曲研究机构的功能建设,支持各地对本地最具代表性地方戏曲剧种的史料进行抢救、保存。在地方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珍贵文献、曲谱、图片、行头等。加强全省各级戏曲艺术研究机构、剧目工作室的功能及效能建设,首先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促使艺术研究机构成为甘肃地方戏曲发展壮大的智囊机构。鼓励与支持戏曲专家、文化研究者对地方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历史内涵、呈现形态、文化价值、表演体系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促进本地区地方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弘扬和发展。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加大对现存的地方戏曲文献、资料,对健在的老一辈艺术家丰富多彩的舞台艺术实践、艺术精粹和历史记忆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力度。文化主管部门对以上项目予以分年度扶持,每年资助一到两个地方戏曲剧种文献、资料等抢救、保存。制定长远规划,为政府扶持、引导戏曲市场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剧团提供得当的艺术指导。
另外,还应该举办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展演及表彰活动,对甘肃省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赴京或外省演出和艺术交流活动实行补贴。
当前,要使地方戏曲健康存活,良性发展,除了演出团体自身的“对症下药”“活血化瘀”之外,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经费投入、培育演出市场和观众群体等外部生态的修复也必不可少,且刻不容缓。外部生态是戏曲赖以存活、繁衍的土壤,它的完善与否关系到戏曲的发展进程,更关乎甘肃文化发展的大局,值得关注和重视。
新闻推荐
甘肃省各地认真调研精心准备为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打好基础
甘肃省各地认真调研精心准备为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打好基础本报兰州讯(记者刘健)兰州市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安排,确保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展开。兰州市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甘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