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管道保护的甘肃模式
努力探索管道保护的甘肃模式——甘肃省输油气管道保护调查
本报记者 伏润之
青岛“11·22”特别重大事故发生以后,油气管道的安全保护问题引起全社会空前的关注。作为我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线路最长和最密集的省份之一,甘肃9000多公里的输油气管道无疑成为安全隐患的压力带。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甘肃省油气管道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青岛“11·22”原油管道爆炸事故所暴露出的问题和隐患在甘肃省同样存在,事故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思考。
不遗余力保护输油气管道
青岛“11·22”特别重大事故发生后,省安委会迅速召开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省长刘伟平要求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油气管线专项检查。会后省工信委立即召集中石油在甘8家管道企业和管道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会商分析管道存在的重大外部安全隐患,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排除和防范,保障管道安全运行。省工信委主任李平表示,管道保护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和公共安全,带有重大战略意义。
上世纪70年代,甘肃省首条输油气管道建于庆阳市长庆油田,全长不到200公里。随着国家能源大通道建设的逐步深入,甘肃省已经成为国家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重要能源通道,过境石油、天然气干线管道14条,省内支线管道9条,总长度达9000多公里,油田集输管道15000余公里。目前共有9个市州开通天然气管道,剩余5个市州天然气管道支线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甘肃省河西走廊建有西气东输一、二、三线和原油、成品油管道各一条,还要规划建西气东输四线和新-浙-粤煤制气管线,这里已成为我国独一无二的油气管廊带。
由于境内较早出现油气管道且管道建设速度逐渐加快,2004年,甘肃省制定出台了《甘肃省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实施办法》,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对管道保护工作作出规定。明确省工信委(经委)为政府管道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处理管道保护的重大问题。同时和中石油集团公司共同建立了地企统筹协调机制,前后六次召开了管道保护工作会议。保护管道安全,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就在今年,兰州市西固区鸿安物流园建设中,将3条原油成品油管道包围在园区内形成多处占压,接到管道企业投诉后,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立即要求有关部门整改,园区停建改迁新址。涩宁兰天然气管线刘化支线屡次发生占压和挖沙取土威胁管道安全,临夏州委书记周强得知情况后,决定由州领导带队,深入管道沿线排查安全隐患,并与沿线县政府签订了管道保护责任书。
经过不懈努力,甘肃省目前已经建立起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管道保护工作体系和各级政府牵头的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地企密切配合,实现了甘肃境内管道长周期安全运行。
采访中,记者看到一本《甘肃省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工作联席会议联络手册》,在这本厚达400多页的手册里,详细记录着管道沿线各级各部门负责人的联络方式,一直细化到村支书、村主任。这种全方位立体式保护,被中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廖永远誉为“管道保护的甘肃模式”。
管道保护面临诸多矛盾
不可回避的是,管道在连接油气资源与市场的同时,同经济建设、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管道上方违法占压和第三方施工对管道造成的伤害不断增加。据初步统计,全省安全风险较大的各类管道占压达300多起。
甘肃省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供的材料显示,兰成渝成品油管道10年前修建时还在康县县城之外,但现在有近5公里被压在扩张的城市马路之下,周围商铺林立,人口密集,安全风险极大,中石油正在实施改线搬迁。而环县、陇西县由于县城不断扩张,已将输油管道“包围”在新的开发区之中,造成安全隐患。至于管道沿线村镇和居民突破管道安全距离红线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天水市皂郊镇一处新建6层居民楼距离天然气管道只有不到5米的距离,一旦发生管道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公路、电力和开发区建设项目伤害管道事件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甘南天然气管道一年多前就已建成,原计划今年8月通气,但由于第三方违章施工和有关单位监管不力,连续发生多起断管、占压等伤害管体事件,被迫换管、改线达10多处,不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使通气时间一再延迟。
现役管道老化腐蚀是管道保护面临的“技术问题”,以西部管道公司为例,部分管道已出现腐蚀甚至穿孔现象,如若发生泄漏事故,将导致不可控的结果。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只有加强基于风险的管道和站场资产完整性的管理,确保现役设备设施的完整有效是杜绝泄漏事故发生的根本。
除此之外,管道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为保证管道自身安全和周边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对管道上方的土地使用以及相邻设施的安全距离也都做了诸多限制,无疑会影响到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和当地项目开发,这也造成一些地方和群众对管道保护积极性不高。
联席会议工作办公室负责人朱行之表示,管道是线性工程,是没有围墙的企业。许多外部安全隐患单靠企业自身是难以解决的。保护好管道不仅是企业的责任和技术问题,也是政府的责任和社会管理的问题。
建立政府、企业、公民共治机制
朱行之说,当前甘肃省油气管道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青岛“11·22”原油管道爆炸事故所暴露出的问题和隐患在甘肃省同样存在,事故引发的深层次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朱行之建议,政府管理体制亟须改进。管道保护工作应真正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从源头杜绝违法占压和第三方施工伤害问题,同时工信、规划、建设、国土、安监、环保、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在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落实各自管道保护责任,形成合力。管道企业应改变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改进建设、施工、运营单位之间的配合协调,加强与地方的合作,维护好群众利益。加强管道安全监测、完善巡护工作,对安全隐患要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应加大《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的宣传贯彻。建议国务院尽快制定法律实施细则,尽快出台甘肃省地方法规,落实各法律主体责任。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公民共同治理机制。
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总经理助理、甘肃输油气分公司经理张平建议,统筹协调辖区管道发展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大对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
全国人大法工委经济法室处长杨合庆表示,各级政府是管道保护的组织者,监督有关单位履行保护义务;管道企业是管道保护的第一责任人,管道企业应该科学规划、合理选线、加强建设质量管理,从源头保证管道质量安全;管道沿线单位和群众有保护管道的义务,应当严格遵守管道保护距离制度,沿线群众因管道建设、运行而受到的损失应当得到合理赔偿或补偿。他说,只有政企密切配合,群众积极支持,公共利益和国家能源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新闻推荐
甘肃省大部将迎来小雪降温天气甘肃省大部将迎来小雪降温天气本报兰州12月18日讯(记者陈泳通讯员王勇)近日,甘肃省各地天气以晴或多云为主,虽无降水出现,但持续的低温已让人们感受到了深冬的到来。据兰...
甘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